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賦、比、興三者的意思

賦、比、興三者的意思

我國古代的詩論中,把賦、比、興三個字概括為詩創作的三種表現手法。

明人王文錄說:“作詩不明賦、比、興,醫藥不明君臣佐使也,豈得為詩?”

朱熹曰:“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按此理解,所謂賦,就是寫實,平鋪直敘,直言其事;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所謂興,就是開頭先寫別的事物。

擴展資料:

賦比興的解析

1、賦

賦法,即直接陳述,直描情狀,直抒胸臆,直寫人物,直敘事伯,直寫景物。是告訴我們“是什麽”的問題。唐以前的人們,賦比較多,後來越來越含蓄,賦少也。如項羽的《垓下歌》:

力撥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壹首表現英雄末路、敷陳其事的悲歌,直抒胸臆,慷慨激昂。賦的要求壹是要交待清楚,明白;二是要講究曲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沒有詩味;三是要有主線,尤其是敘事詩。

2、比

明喻。就是比較明顯地打比方。如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此詩中“尖山似劍芒”就是明喻。

3、興

興,作為藝術手法,主要用來渲染氣氛,觸影生情,有時候也在音節上起到和諧的作用。往往說的是“由什麽想起什麽”的問題。

即起發端的作用,以便為下文開頭。朱熹雲:“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在全詩或段落開始,先說些同要說有事物無直接關系,或沒有明顯聯系的話,但卻有啟示的作用,引導下文。如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前面兩句起興,寫少女不知道愁是什麽,高高興興上得樓來,這本來都是與“閨怨”無關的,可是上樓後忽然看到楊柳了,想到折柳而別,送“夫婿覓封侯”是錯誤的,如今自己獨守空房,由此產生了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