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如何評價尼采其人及其哲學思想

如何評價尼采其人及其哲學思想

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德語: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哲學家,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附近洛肯村的壹個鄉村牧師家庭。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壹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

尼采

尼采哲學在當時曾經被當作壹種“行動哲學”,壹種聲稱要使個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的哲學。他的哲學具有傲視壹切,批判壹切的氣勢。這正是他的哲學被後現代主義欣賞的重要原因。

後現代主義對傳統哲學和現代哲學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對尼采哲學卻情有獨鐘,後現代主義者從尼采哲學中吸納了他們所需要的壹切。包括尼采哲學的基本思想觀點,甚至尼采的哲學風格。尼采哲學中的消解傾向成為後現代主義的精神支柱,尼采絕沒有想到,他成了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先驅。

對他來說,哲學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學思索。他創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態迥異的奇特哲學,展示自己的哲學思想。他的哲學無須推理論證,沒有體系框架,根本不是什麽理論體系,是他對人生痛苦與歡樂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壹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就已開始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盡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使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文化的沖動,現代文化顯得如此頹廢,這是現代文明的病癥,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尼采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壹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他從叔本華那裏受到啟示,也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誌。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在認識論上,尼采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最徹底的批判。他認為,歐洲人兩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壹切都寄托於上帝。雖然自啟蒙運動以來,上帝存在的基礎已開始瓦解,但是由於沒有新的信仰,人們還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壹句名言“壹聲斷喝——上帝死了”——是對上帝的無情無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說,自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指出上帝是該殺的。基督教倫理約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要使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尼采認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歷史必然性,它從被壓迫者的宗教,轉化為統治者壓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

殺死了作為神的上帝,又迎來了資本的上帝,資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視了壹個基本事實:被資本奴役,不會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斷喝的啟蒙價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對現代理性也持批判態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學家開刀,他指出哲學家的第壹特性是缺乏歷史感,幾千年來,凡是經哲學家處理的壹切都變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無非是把流動的歷史僵固化,用壹些永恒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現實。結果是扼殺了事物的生滅變化過程,扼殺了生命。他認為,這個世界是壹個充滿了偶然性的,動蕩不定的,從而無法捉摸的世界。他說,實況是沒有的,壹切都是流動的,抓不住的,躲閃的。哲學家的第二個特性是“拒絕感官的證據”,顛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證據是真實的,可信的,只是對它們加工時才塞進了謊言。哲學家的第三個特性是混淆始末,他們否認生長過程,進化過程。哲學家的第四個特性是運用語言中的“理性”強制人們犯錯誤。“是”與“存在”混為壹談,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騙無知的人們。他認為,從蘇格拉底到現代人都狂熱的訴諸理性,是很荒謬的。人類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給人帶來自由和幸福;然而結果恰恰相反,理性處處與人的本能為敵,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尼采

如果我們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尼采的壹生是不幸的,他的結局是悲慘的。他是壹個典型的失敗者:他的思想的發展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夠理解他的人寥寥無幾,可怕的孤寂始終包圍著他;最後,病魔緩緩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壹部分。反過來,人們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他的患病與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與著作都是無法想象的。

但是,任何壹個沒有偏見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會發覺它們才氣橫溢、光彩奪目、豪氣沖天。當然,這裏面也夾雜了誇張和神經質式的自我陶醉。在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氣和驚人的洞察力輕而易舉地顛倒了各種公認的觀念,奚落了壹切美德,贊揚了所有的邪惡。尼采並沒有建立壹個封閉而龐大的哲學體系,他只寫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裏行間並不證明什麽,只是預告和啟示;但恰恰不是憑借邏輯推理而是憑借神奇的想象力,他征服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