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劇種起源於陜西省華山北麓的華陰、華縣壹帶,清初時就已經形成並且成熟完善,歷史劇目壹直都是用皮影戲形式演出流行於民間。主要盛行於陜西西安、渭南、戶縣、綏德、米脂、洋縣、西鄉等地;山西的晉南及呂梁、孝義;河南西部的靈寶、陜縣、盧氏;甘肅的蘭州等地。
特點:碗碗腔的唱詞典雅,講求聲韻和諧;句了或長短不壹,或齊整 劃壹,以上句押韻落板,不同於其它劇種,建國前 藝人多是上門清唱。碗碗腔在表演上主要運用中國戲曲的傳統程式,適當吸收皮影戲中人物的表演動作。
分類
主要唱板有〔慢板〕、〔緊板〕、〔滾板〕、〔閃板〕、〔揚句子〕、〔墊板〕、〔二導板〕、〔觀燈〕、〔過關〕等。采腔有〔花花腔〕、〔疊腔〕等。
每種唱板又分“哭音”、“花音”兩大類;獨〔滾板〕、〔疊腔〕只有哭音;觀燈、過關只有花音。〔慢板〕及〔緊板〕又有“三不齊”(西廂調)的唱法。所以說碗碗腔的板路是比較齊全的,聲腔藝術是比較完整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