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精神分析療法
精神分析的啟蒙者是催眠術的先驅者麥斯麥,在此基礎上弗洛伊德創立並發展和完善了精神分析學說。 其基本理論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動可分為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 潛意識深藏於意識之後,是人類行為背後的內驅力。弗洛伊德把它形容成浮在海裏而沈入海水中的冰山的主體部分,雖然我們意識不到潛意識的內容,但我們大多數的動機是潛意識的。潛意識的動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我們各方面的行為,人的重要行為表現是源於人們自己意識不到的動機和內心沖突。 精神分析學說以潛意識的理論為基點,所要探討的“是壹個人為什麽是他那個樣了”的真正原因,它設法將潛意識的東西進入意識中來(如采用自由聯想法),然後通過自我認識,以擺脫心理問題和不良情緒。精神分析的目的和價值在於它能夠挖掘出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各種關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創傷和痛苦經歷),使之被召回到意識中來。患者借助於醫生的分析、解釋,理解這些關系,徹底頓悟和認識自己;醫生再加以疏導,使患者宣泄並消除深藏在潛意識中童年的精神創傷、心理矛盾和痛苦體驗,最後矯治不良行為,達到治療目的。精神分析的奠基不是出於無意識的心理過程,其中包括了諸如抗拒、壓抑、性欲、攻擊、戀親情緒等諸多無意識的心理反應。探討病人的深層心理,識別潛意識的欲望和動機,解釋病理與癥狀的心理意義,協助病人對本我的剖析,解除自我的過分防禦,調節超我的適當管制,善用病人與治療者的移情關系,來改善病人的人際關系,調整心理結構,消除內心癥結,促進人格的成熟,提高適應能力。 弗洛伊德的弟子E?E?瓊斯後來把精神分析理論的主要原則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1.心理決定論原則:心理過程不是偶然發生的,某些偶發事件看似無因可查,卻實則有其行為意義。弗洛伊德壹次“不小心”摔奇了書桌上的墨水瓶,但他認為這是事出有因的。事實上這種“失誤”如口誤、筆誤、失手等,在人們身上是常有發生的。經他仔細壹想,不久前妹妹來參觀書房,對其藏書之豐富,古推之別致和布設之優美大加贊賞,但見到書桌上那舊而難看的墨水瓶時便說:“它與整個書房太不相配了。”弗洛伊德還辯解說:“只要能用,不在乎好。”那麽這次的“不小心”實際便是潛意識中接受了妹妹的意見,並以“失手”作為開脫。引起摔奇墨水瓶行為原因的時間歷程並不長,但它是被決定了的。成年期甚至老年期出現的許多重大的心理或生理問題,都可能源於兒童期的人格發展障礙,這便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演說的理論支撐點。羅恩?哈伯德更認為諸多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是源於未出生前的胎兒期,他倡導“回思術”,讓病人逆轉時間“回到童年”,甚至“回到子宮”,以求明當前行為最早期的決定因素。榮格在很多方面更改了老師弗洛伊德的理論,但在這方面可說有了進壹步的發揮。他認為個體有許多集體無意識的原型,這是世代祖先經驗的積累。這樣壹來,便把當前行為決定因素的時間歷程拉得更遙遠了。 2.情感過程的自主性原則:情感過程具有壹定的自主性,它可以脫離原情並移置到其它方面。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由於施治者設身處地理解求治者的內心,求治者便可能對施治者產生強烈的、毫無根據的、不受意識支配的情感移置,而把施治者當作與其原情有關的人。因此,施治者可以了解到求治者的情感生活的重要線索,並引導求治者了解自己的無意識,從而達到心理健康。 3.心理過程的動力性原則:心理過程是有動力的,並且具有釋放與之相關的能源的趨勢。所以,無意識的種種沖動都在尋求發泄的窗口。這種無意識沖動往往又以不同方式發泄出來,如:直接發泄――不受任何幹擾或改變,無意識的“骯臟洪水”直瀉於社會,因此觸犯法律或道德,成為“有罪之人”;擇機發泄――顧及到法律的禁令和道德的戒條,在適當的時間、地點並有適當的對象時才發泄,由此便成為“凡夫俗子”;不敢發泄――內心壓抑太多,動機沖突又強,便可能成為“精神病人”;升華――把無意識的沖動當做人生前進的動力,迎合社會的法律與道德來改變原沖動的形式,或改造社會的法律與道德使之更符合人之本性,於是便成為“偉岸丈夫”。 4.心理壓抑的作用:法律、道德、習俗等“看門人”隨時監視著無意識的沖動,個體心理存在壓抑是社會文明的表現。其原則與動力性原則是相對應的。5.精神沖突的存在:無意識的沖動和心理壓抑的相撞,便導致精神沖突。相撞不斷,則沖突不止。 6.兒童心理的意義:成人期的願望和重要事件尋根究底都與兒童期的心理願望有直接關系,因此必須重視對兒童期心理的研究。心理學角度來看,兒童期心理發展的全過程便是人生的縮影。 7.兒童心理的性欲:個體的發展從初生嬰兒的口腔期到肛門期、性器期、潛乃至少年的兩性交往期都是以性欲為主要發展動力的。結合上述原則,性欲也便貫串於人生各階段且起著重大的作用。弗洛伊德的理論因此也有人視之為“性泛論”。 由上述觀點可看出,弗洛伊德認為心理障礙者的癥狀和病理表現便是這眾多原因的復合物,其組成的基本因素則是各種動機和本能的沖動。將病人對此毫無所知的心理因素召回到意識中來,通過多次的揭示和解釋,修通心理障礙者或精神病人的心理紊亂,讓其了解無意識的偽裝和真實涵義,擴展意識生活的內容,這便是心理分析療法的治療目的。 有鑒於此,精神分析療法最經典的技術便有自由聯想法、移情分析法、夢境分析等。以後無論榮格的心理分析法、阿德勒的心理分析法、約翰?羅森的直接分析法和哈伯德的戴尼提回思術,還是認知主義和人本主義的某些療法等,凡與動力心理學基本觀點有關的心理治療方法,均與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和心理分析療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催眠與暗示現象,自古以來就為人們所熟悉,並在醫療中得到廣泛應用。但真正嘗試對催眠現象作出科學解釋的人,至到19世紀上半葉才出現,他便是英國的外科醫生布萊德。布萊德在其《神經催眠學》壹書中認為,催眠現象是壹種特殊的類睡眠狀態。由於被催眠者眼睛的凝視或思想觀念上的凝註時間太長,即可進入催眠狀態,這是壹種生理上的原因,並無任何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催眠的要素便是暗示。以後許多心理醫生、生物學家和教育家都對此產生了興趣,並提出了種種理論,催眠術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運用。若不是藥物麻醉的方法傳入歐洲,催眠術的研究者極有可能把它發展得更完備。但是,催眠術作為壹種心理治療方法,因其見效快、費時較短、所需條件簡單,因此不少心理醫生仍然樂於使用。對采用心理分析療法的醫生來說尤其如此。暗示是個體所固有的壹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它不只是催眠的要素,也同樣是心理治療特別心理分析治療的重要因素。暗示可分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他人暗示”是指被暗示者從別人那裏接受某種觀念,使這種觀念在其意識中和無意識中發生作用,並使它實現於動作或行為之中,更典型者還可能引起生理上的變化。據說某權威催眠師曾站在受試者後,把壹滴涼水滴在其皮膚上,當水滴即將接觸皮膚之際,催眠師大吼壹聲“燙水”,受試者的皮膚馬上隆起了壹個水泡。在實際生活中,也有被醫生誤診為絕癥而使身體壹落千丈的事例。“自我暗示”是源於自己,壹般他人暗示能起作用也是因有自我暗示的加強所致。如“醫生說我患有絕癥”(他人暗示),“我患有絕癥,難怪身體愈來愈糟”(自我暗示),如此循環,暗示的作用便加強了。據說某人看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模樣後,便常想:“這釘子穿過手心可不是滋味”,這種觀念在心頭縈繞不散,後來手心果真紅腫潰爛了,這也是暗示作用而引發的不良後果。 暗示與說服不同。說服是作用於人的理智方面,從大腦的“正門”進入,“看門人”常常會加以批判後再接受;暗示則是作用於人的情緒或意誌方面,從人腦的“後門”進入,它避開了“看門人”的檢驗。但是說服盡管時常有可能受到意識的抵觸,但經過壹定的時間以後,在某種場合下,它又可能起著類似暗示的作用。正如電視廣告壹樣,觀看時不以為然,甚至反感,但當有壹天正好需要購求某商品時,頭腦中又忙於搜索曾經看過的廣告,廣告的暗示作用便出現了。所以催眠雖不為所有的心理醫生采用,但暗示卻是任何心理醫生都采用的方法,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正如弗洛伊德在著作《精神分析引論》中所說:“催眠的暗示和精神分析的暗示有下述的區別:催眠術的療法想要將心中隱事加以粉飾,而分析法則在暴露隱事而加以消除。前者在求姑息,後者在求徹底。前者用暗示來抵抗癥候,它只增加壓抑作用的勢力,求病源之所在;引用暗示,以改變這些矛盾的後果。”也正因為如此,弗洛伊德在認真鉆研和使用了壹段時間的催眠術後又放棄了它。引發矛盾、暴露矛盾、挖掘被遺忘的記憶、增加克服抗力的本領,這便是心理分析法中對暗示的應用,它既不同於催眠暗示那樣隱晦,也不同於認知領悟暗示那樣明了。所以弗洛伊德稱它是壹種“有教育意味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