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科爾沁左翼後旗

科爾沁左翼後旗

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吉爾嘎朗鎮中學裏,兩棟清代建築巍然屹立在院落中間,這就是著名的博王府議政殿的兩棟房屋,博王府是清朝末期功勛卓著的博多勒噶臺親王僧格林沁的府第。

現在,讓我們走進博王府,開啟壹段厚重的歷史往事。

科爾沁左翼後旗的由來

科爾沁左翼後旗是嫩科爾沁十旗的其中壹旗。科爾沁是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撒爾及其後裔所統領各部的統稱。科爾沁其本意為“箭筒士”或“帶弓箭的侍衛”。而“科爾沁”壹詞之所以成為部落名稱跟哈布圖哈撒爾及其次子移相哥的善射有壹定的關系。

成吉思汗建立龐大的蒙古帝國以後,實行的是分封建,他把蒙古帝國的全部土地分封給自已的諸子弟及功臣,其中諸弟的封地都在蒙古國的東部地區,史稱“東道諸王”。哈布圖哈撒爾受封的領地其地理位置優越,據《史集》中記載:“移相哥和拙赤·哈撒爾氏族的禹兒惕和遊牧營地在蒙古斯坦東北部額爾古納河,闊連海子和海刺兒河壹帶”。從記載可以看出,哈布圖哈撒爾獲得了今天海拉爾河、呼倫湖、額爾古納河右岸,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遼闊領域。

明嘉靖年間,壹直生活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哈布圖哈撒爾的後裔,為了躲避戰亂,哈布圖哈撒爾十五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領科爾沁部臣民跟隨當時的蒙古大汗達賚遜庫登從呼倫貝爾南遷至嫩江流域,“以同族有阿嚕科爾沁,號嫩江科爾沁以自別”,故稱:嫩科爾沁。嫩科爾沁部逐步吞並了兀良哈部福余衛,並把領域擴大到女真人的盛京邊緣,奎蒙克塔斯哈喇的兩個兒子成為後來嫩科爾沁十旗的始祖,至此,嫩科爾沁部駐牧地開始固定。

隨著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的苦心經營,原本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逐步崛起,並吞並了女真各部。而在漠南蒙古,林丹汗也想稱霸草原,統壹蒙古。面對林丹汗軍事威脅,為求自保,科爾沁諸部紛紛背叛了草原***主林丹汗,投到了女真人的懷抱。

1636年,漠南蒙古的十六部四十九位王公在盛京(今沈陽)召開大會,給皇太極上“博格達徹辰汗”,承認滿洲皇帝繼承蒙古可汗的大統。清廷為了管理和安撫歸附的漠南蒙古各部,將各部編旗設劄薩克,在這次大會上,嫩科爾沁諸部中的科爾沁右翼中旗巴達禮被賜土謝圖親王、科爾沁左翼中旗滿珠習禮賜達爾漢親王,科爾沁右翼前旗布達齊賜紮薩克圖郡王、科爾沁左翼前旗洪果爾賜冰圖郡王,科爾沁右翼後旗喇嘛什希賜紮薩克鎮國公

由此可見,在1636年盛京這次大會上,科爾沁左翼後旗並未被設立。壹直到了順治七年(1650年),清廷新設立了科爾沁左翼後旗,將原來壹直依附於科爾沁左翼前旗的棟果爾之子彰吉倫由貝勒晉升為郡王爵統領科爾沁左翼後旗

科爾沁左翼後旗初期,王公們仍然過著逐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轄境內沒有像內地的那種聚集的城鎮和村落,當然,也沒有所謂的王府大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科爾沁左翼後旗第五任多羅郡王兼紮薩克阿剌布坦病逝,由於兒子色布騰多爾濟年幼,其弟羅布藏喇什借襲,繼承了多羅郡王兼劄薩克(旗長)。

清朝為了懷柔邊疆,采取了“南不封王,北不斷親”的政策,將大量王室公主和格格下嫁蒙古王公,清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將養女(莊恪親王允祿長女)和碩端柔公主遠嫁內蒙古,賜給羅布藏喇什之子齊默特多爾濟為妻。

和碩端柔公主生父貴為親王,又是嫡母所生,更是皇帝養女,使端柔公主從小養成了刁蠻的性格,不願意嫁蒙古,引得雍正皇帝震怒,只好聽從皇帝安排答應退到內蒙。

為了特意照顧這位遠嫁的公主,在羅布藏喇什死後,乾隆皇帝特下聖諭,令其長子齊默特多爾濟承襲郡王銜(簡稱:齊王),並以齊王坐落在雙合爾山腳下的王府過小為由,專門拔銀5000兩,責令齊默特多爾濟郡王重建郡王府。

經過詳細的選址,郡王府最終定在了今天的吉爾嘎朗鎮,並在此動工建造新王府,並於乾隆五年竣工,從此,吉爾嘎朗為了科爾沁左翼後旗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在以後的二百多年裏,***有七代王爺和十壹任劄薩克(旗長)在此任職。

僧格林沁的機遇

和碩端柔公主在蒙古草原和齊王生活了二十多年,可惜是紅顏薄命,於乾隆十九年病逝,年僅四十余歲,而齊王於乾隆四十七年病逝。因為齊王無子,死後由其弟弟巴拉珠爾繼承王位。

巴拉珠爾繼承王位的第二年,就病逝了,由其子索特納穆多布齋(簡稱:索王)承襲。嘉慶六年,嘉慶皇帝將自已的三女莊敬和碩公主賜於索王為妻。

道光五年七月(1825年),索王突然病逝,因其身後無嗣,清政府就決定在索王近親家族的青少年中選壹個男孩當其繼子。就這樣,原本跟科爾沁左翼後旗郡王無緣的僧格林沁被選中了。

僧格林沁出生於哲裏木盟科爾沁左翼後旗(今通遼科左後旗)壹個中道沒落的四等貴族家庭,他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撒爾的二十六代孫,他的父親為科爾沁左翼後旗閑散四等臺吉布和德力格爾,索王則是他的遠房族叔。幼年的僧格林沁家境貧寒,窮得連頭牛、壹匹馬都沒有,曾隨父親給富人放牧,只到十二歲的時候,才被送到今天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老城讀書。

跟索王血緣關系並不很近的僧格林沁之所以能被選中給索王當嗣子,要得益於他們的伯父。僧格林沁的伯父布和特木爾是位喇嘛,他借自己在王府做喇嘛之機向索特那木多布齋王爺的側福晉推薦了侄兒。就這樣,有著科爾沁蒙古優秀血統的十五歲英雄少年僧格林沁成為了幸運兒。

由於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娶了嘉慶皇帝的女兒當福晉,也就是後來道光皇帝的姐夫,這樣壹來,跟清朝皇室毫無關系的僧格林沁壹躍而成為了道光皇帝的外甥

此刻的蒙古地區,早已不是那個曾經出產過黃金家族的時代,尤其是在康熙皇帝滅了葛爾丹以後,蒙古諸部的閑散王爺養尊處優,無所事事,幾乎將成吉思汗時代的那種血性消磨殆盡。

幸運的是,道光皇帝十分偏愛僧格林沁這個“外甥”,雖然,僧格林沁完全沒有愛新羅覺的血緣。道光皇帝仍賜僧格林沁為禦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並賜婚於他。

僧格林沁非常珍惜這從天而降的榮譽,回到科爾沁左翼後旗,勤勤懇懇,大力整頓旗務,為清王朝守護著這片歷史悠久的科爾沁大草原。

道光皇帝駕崩後,清廷內憂外患,作為朝廷重臣的僧格林沁三番五次請纓出征,平定各地的叛亂和太平天國北伐運動,特別是在第二鴉片戰爭中,僧格林沁帶領蒙古大軍取得了大沽口第二次戰役的勝利,尤其是活捉英國領事巴夏禮,給飽受欺侮的中國人民爭了壹口氣。

在大沽口戰役中,僧格林沁血染戰袍,英勇不屈的精神至今仍在傳頌。可惜,落後的蒙古軍隊終究難敵外國列強先進的武器,當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僧格林沁看著北京城生靈塗炭,他跪在空蕩蕩的乾清宮裏淚流滿面,卻也無可奈何。

受封建社會的局限性,僧格林沁心中只有清朝皇帝,只要皇位上坐的是愛新覺羅皇帝,他就心甘情願為他們賣命,為此,他“剿撚”六年,殺人數萬,成了眾人咒罵的“僧妖頭”,終於在疲憊不堪中追剿撚軍時,在曹州西北的吳家店時,中傷墜馬,被撚軍張皮綆斬殺在麥田,最終魂斷他鄉,終年五十五歲。

僧格林沁戰死的消息傳來,治下的百姓巷哭野祭、罷市罷商,哭聲震地。清政府以親王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同治帝和慈禧親臨祭奠,賜謚號“忠”,配享太廟,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並繪像紫光閣。

清政府還派專員護送僧格林沁的靈柩北上,將其安葬在科爾沁左翼世襲旗陵(今遼寧省法庫縣四家子鄉公主陵村),壹生征戰的僧格林沁終於又回美麗的科爾沁大草原,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大草原。

僧格林沁壹死,清廷從此喪失了滿蒙八旗的勁旅,軍權逐漸落入湘軍、淮軍手中,大清帝國的末日來臨了。

僧格林沁自從他離開科爾沁到達北京後,由於國事繁忙,極少回到位於吉爾嘎朗鎮的王府。後來,隨著僧格林沁的功勞越來越大,世襲的爵位也由郡王升為親王銜,受博多勒噶臺親王爵,故王府從此稱為博王府,科爾沁左翼後旗也被人習慣稱為博王旗

僧格林沁的王府除了在吉爾嘎朗鎮的王府外,在北京市南鑼鼓巷南炒豆胡同也建有僧王府,其規模最大的時候,前門在炒豆胡同,後門在板廠胡同,縱跨兩個胡同。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各有四進。其中東路除正院外,還有東院四進,組成壹個很大的建築群。

僧格林沁死後,其子伯彥諾謨詁承襲親王爵,仍居住北京的僧王府。等傳到僧格林沁之孫阿穆爾靈圭時,已是民國時期,由於家道中落,難以維持,只得將僧王府拍賣,分成了許多院落。現在的炒豆胡同71號至77號(單號),板廠胡同30號至34號(雙號),都是原王府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