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中醫兒科護理學:常見病癥——疳證

中醫兒科護理學:常見病癥——疳證

概 述

疳證是由於餵養不當,或因多種疾病的影響,使脾胃受損,氣液耗傷,導致全身虛弱羸瘦,面黃發枯的小兒常見慢性病證。以l~5歲兒童發病率。本證起病緩慢,病程遷延日久,病久者證情亦逐漸加重,影響兒童的正常生長發育。古代將本病列為兒科四大要證之壹。

疳的含義,古代醫學有兩種解釋,壹說是“疳”者“甘”也,另壹說是“疳”者“幹”也。前者是指發病原因而言,《內經》曰:“數食肥,令人內熱。數食甘,令人中滿。”後者為從病機、主癥而言,《保嬰撮要·疳》說:“蓋疳者幹也,因脾胃津液幹涸而患”。 古代對疳證分類名稱繁多,宋代醫家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壹書中首先提出疳證的名稱,後世各家又提出各種疳證的名稱。如:疳熱、疳渴;脾疳、心疳;疳瀉、疳痢;眼疳、鼻疳;疳氣、疳極……。疳證名目雖多,病變主要在脾胃,脾病不去,傳之余臟,而成五疳。

病因病機

因飲食不節、餵養不當、大病久病遷延、先天不足等均可損傷脾胃,脾胃受納、運化失職,生化乏源。疳證的演變,由淺入深,由輕至重,由脾胃而至其他臟腑,其經過有以下三個階段:

脾胃不和

小兒脾常不足,飲食自倍,損脾傷胃,可致機體失於營養。亦有脾弱胃強而能食善饑,但腐熟轉輸無權,故雖能食而不充形骸。此壹期,病情尚輕,若調治有方,病可向愈。

脾虛夾積

脾胃不和者失於調治,運化功能不能恢復,積滯內停,壅塞氣機,阻滯脈絡,故見腹部膨脹,或癥瘕積聚,或脅下痞塊。此階段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壹般病程較長,病情較重。

氣血兩虛

疳證遷延日久,脾胃功能日趨衰敗,津液消亡,氣血兩虧,因而出現壹派虛象。病至此時,已由脾虛而發展至全身,五臟皆虛,易於產生種種兼證。病至晚期,亦可因陰竭陽絕而卒然虛脫。

壹般護理

給予高蛋白、高糖類、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飲食。提倡母乳餵養,及時添加輔食。當乳貴有時,食貴有節。

保證充足睡眠和適當活動,經常曬太陽。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防止陰陽離絕的發生。定期測量體重,以了解病情的進退。

註意皮膚、口腔及眼部護理。

防寒保暖,預防感染。

辨證施護

1 癥 狀 護治原則 代表方 護 理

疳氣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毛發稍稀,食欲不振,甚則厭食,精神不佳,大便或溏或秘,舌苔薄白或微黃。 和脾健運 資生健

脾丸加減 疳氣護理

疳積形體明顯消瘦,肚腹膨脹,甚至青筋暴露,面色萎黃無華,毛發稀黃如結穗,精神不振,睡眠不寧,或伴有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動作異常。 消積理脾 疳積散加減 疳積護理

幹疳形體極度消瘦,面部呈老人貌,皮膚幹癟起皺,大肉已脫,皮包骨頭,精神萎靡,啼哭無力,毛發幹枯,腹凹如舟,大便稀溏或便秘,口唇幹燥,舌質淡嫩或紅,苔光,甚至全身出現紫斑,突然暴脫。 補益氣血 八珍湯加減 幹疳護理

兼證可出現眼疳、牙疳、心疳、疳腫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