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比較看重家族輩分英語是Chinesepeoplevaluefamilyseniority。
輩分,是壹個漢語詞匯,拼音是bèifēn,是指在家族、親友的長幼先後中所居的地位。也指家族、親友之間的世系次第。主要分為長輩(高祖輩、曾祖輩、祖輩、父母輩等)、平輩和晚輩。亦作“輩份”。
中華文化底蘊深厚,人名被賦予了深刻的文化意義。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更重行輩之序和長幼之別,幾千年來壹直延續至今。
輩分,對於壹個人來說,壹生下來就被確定了,自己別無選擇。同宗族之間的輩分是嚴格遵守的,比如說稱呼必須準確,日常生活中要向長輩請安、敬煙、讓座、讓路,坐次上也十分講究,不能亂了禮法。壹個人的言行舉止甚至命運都會受到宗族禮法的影響和傳統道德的束縛。
儒家文化對論資排輩的強調,源於農業社會獨特的社會結構,中國人的這種特點與儒家文化幾千年來的影響有關。孔子本人就是壹個非常註重“禮”的人,而禮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形式。在孔子認可的禮中,大多都是在強調身份的重要性。《論語鄉黨》整篇都在講禮,包括士人在各種場合、面對各種人的時候應當遵循何種規矩。
孔子講的禮有兩個維度的內核,壹個是以親疏作為判定依據的“孝”,壹個是以尊卑作為判定依據的“忠”。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論語為政》)。孝的第壹要義是要聽話,而且要和顏悅色(色難),這才算禮數周到。
對於君主,要“事君盡禮”(《論語八佾》),才能算忠。有了這兩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再是平等的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壹種論資排輩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