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可謂彈指壹揮間!三十年的經歷會讓我們觸摸到社會前進的脈搏,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惠及了每壹個國人的生活。
三十年,對於歷史長河就那麽短短的壹瞬間,然而,對於我們這樣壹個從貧窮落後壹步步走向發達富裕文明和諧的國家來說,又是壹個豐富而值得銘記的過程。
三十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年的滄桑巨變,三十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壹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1978年,中***十壹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由此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無疑成為中國歷史的標誌點,因為,是改革開放,是解放思想,實現了中國當代發展歷史性的轉折,中國命運由此改變,社會轉型也由此開始。
2008,我們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於壹九七八年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改革開放激發了各行各業的活力,使中國的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壹個個新興城市拔地而起。壹項項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開發。壹個個大型工程得到竣工。壹個個超大型企業正在迅速成長。中國長得高了,長得壯了。改革開放是三十年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根本動力。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壹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中國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壹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以加入WTO為標誌,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壹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壹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華兒女眾誌成城,手挽手將壹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83年,鄧小平同誌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教育發展是衡量壹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壹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壹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神七”的成功發射,神七在太空漫步,讓中國人第壹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中華大地上拉開帷幕,我們成為奧運的主人!中國以東道主的身份,以51金100枚獎牌登上的冠軍的高臺。
改革開放的30年,人民生活水平顯著的得到改善,人民生活也更加的豐富多彩,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壹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預期壽命是衡量壹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概括地說,改革開放,我們“改”出了壹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直觀地考察我們的現實社會,經過改革開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確實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從全黨和全國的工作重點看,早已由階級鬥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看,已經由過去的“壹大二公三純”、公有制壹統天下,改變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從經濟體制看,已經由高度集中統壹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從社會狀態看,已經由封閉和墨守陳規的社會轉變為對外開放、融入世界和全面進行改革、越來越活躍的社會;從出發點看,過去建設社會主義,強調為國家、為人類作貢獻,現在強調改善人民生活,以民為本。
當年,鄧小平曾說:“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壹招。”回過頭來看,確實是這樣。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從實踐和歷史的角度看,改革開放,其意義決不亞於民主革命時期找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從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轉變還遠遠沒有完成,我們的改革開放任重道遠。
觀察我們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市場秩序還不夠規範,市場的發育程度還比較低;傳統社會主義模式還有殘存,舊體制的思想、觀念、習慣、活動方式、領導方法還存在,等等。還要看到,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中,還存在壹些非社會主義的東西,這主要是指封建主義的殘余影響。鄧小平曾指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存在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現象、家長制現象、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這些弊端都帶有封建主義色彩。最近揭露出來的山西黑磚窯,是比封建主義還要落後的東西,帶有奴隸制的色彩。以上這些,其性質都是非社會主義的,都在革除之列。
回顧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總體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誤失衡。現實社會中的各種關系,最基本的是經濟與政治、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的關系,而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不夠協調,經濟體制改革邁出了幾大步,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政治體制改革卻是碎步緩行,進展不大。“官本位”非但沒有削弱,還有增強之勢。目前存在的民生問題突出,貧富差距拉大,為富不仁現象增多,醜惡現象陳渣泛起,社會風氣敗壞,腐敗嚴重等問題,都同政治體制改革不到位有關。
目前改革處在關鍵階段,問題很多,矛盾復雜,難度很大,各種議論紛起,我們要下最大決心,拿出民主革命時期提出將革命進行到底那樣的決心、氣概和魄力,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回顧三十年來的改革,我們體會到,從舊體制轉變為新體制,從傳統模式的社會主義轉變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確實是壹場革命。在改革進程中,困擾改革者的壹個主要問題,就是“姓資姓社”的問題。改革從起步時起,就有人指責是走了資本主義道路;改革每前進壹步,都伴隨著“姓資姓社”的爭論。
鄧小平針對“姓資姓社”的爭論,明確指出:“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有名的“三個有利於”標準。“三個有利於”標準不僅是實踐標準的發展,更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三個有利於”標準是鄧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三個有利於”標準是廓清“姓社姓資”迷霧的有效武器。正如有的領導幹部所說,這些年,我們就是靠“三個有利於”標準壯了膽。
堅持改革開放,就要堅持以“三個有利於”為判斷標準。我們看到,有的文章談論改革,洋洋萬言,引了不少鄧小平的話,但就是不講“三個有利於”標準,真是咄咄怪事!不贊成“三個有利於”為判斷標準,必然要另立判斷標準,這是挑起“姓社姓資”爭論的習慣做法。實踐已經證明,離開“三個有利於”標準談改革開放,很可能南轅而北轍。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頭腦要保持清醒。
恩格斯說,社會主義“不是壹種壹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壹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壹條重要原理。我們堅持改革開放,完全符合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要求,也適應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形成,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會取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