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的拼音為:[jiàn]。
諫是壹個漢字,讀作jiàn,本意是指向帝王陳述各種可能的選擇並提出其中最佳者,引申義是在帝王做出錯誤選擇時直言規勸。
詳細字義:
(形聲。字從言,從柬,柬亦聲。“柬”意為“分類挑選”。“言”與“柬”聯合起來表示“就壹攬子解決方案進行細分推敲後給出最佳選擇建議”。本義:向帝王陳述各種可能的選擇並提出其中最佳者。轉義:(在帝王做出錯誤選擇時)直言規勸。)
諫,證也。――《說文》
諫者,正也。――《楚辭·七諫序》
諫,猶正也。以道正人行。――周禮·司諫》註
掌諫五惡。――《周禮·保氏》。註:“以禮義正之。”
三諫不從。――《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
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左傳·僖公二年》
保氏常諫王惡。――《周禮·地官》
大臣強諫。――《戰國策·趙策》
扶蘇以數諫。――《史記·陳涉世家》
忠諫之路。――諸葛亮《出師表》
不為拒諫。――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古晏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晏切,音?。《說文》證也。《徐曰》閑也。君所謂否,臣獻其可,以閑隔之,於文言柬為諫。柬者,多別善惡,以於君。《白虎通》閑也,因也,更也。是非相閑,革更其行也。
《詩·衞風·淇奧序疏》幹也。幹君之意而告之。《廣雅》正也。《廣韻》諫諍,直言以悟人也。《書·說命》後從諫則聖。《禮·曲禮》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隨之。《前漢·賈山傳》工誦箴諫,瞽誦詩諫,公卿比諫,士傳言諫過。《舊唐書·職官誌》凡諫有五:壹曰諷諫,二曰順諫,三曰規諫,四曰致諫,五曰直諫。
又官名。《周禮·地官》有司諫。《註》諫猶正也,以道正人行。《後漢·百官誌註》胡廣曰:武帝元狩五年,置諫大夫為光祿大夫。世祖中興,以為諫議大夫。
又鳥名。《說苑·辨物篇》東方有鳥,名諫珂,文身而朱足,憎鳥而愛狐。
又果名。《本草綱目》橄欖,壹名諫果,出《農書》。
又姓。《風俗通》漢有治書侍史諫忠。
又《集韻》居顏切,?平聲。《類篇》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