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樂烽前沙似雪下句是受降城外月如霜。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
註釋:
1、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壹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壹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
2、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靈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即當地山峰。壹作“回樂烽”:指回樂縣附近的烽火臺。
3、城下:壹作“城上”,壹作“城外”。
4、蘆管:笛子。壹作“蘆笛”。
5、征人:戍邊的將士。盡:全。
翻譯:
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處吹起淒涼的蘆管,壹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
賞析
受降城在今天的內蒙古境內。關於受降城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壹是說唐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修建的東、中、西三座城;另壹種說法: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自到靈州接受部分突厥的投降,就有了“受降城”的名字。
而回樂峰同樣有兩個出處:唐代的回樂縣,在今天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方向,有說回樂峰就是當地的壹座山峰,也有說是回樂縣附近的烽火臺。
這是壹首描寫戍邊將士思念家鄉的作品,鄉愁在這個晚上特別濃烈。整首詩的意思是: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壹樣。不知道什麽地方吹起了淒涼的蘆管,壹夜之間,出征在外的人都眺望著故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