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在傳統文化中經久不衰,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分別是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2、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壹,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豫劇是京劇的前身,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
3、越劇,發源於浙江紹興地區,曾稱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等,新中國成立後才統壹稱越劇,在發展中汲取了昆區、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的歷史性演變。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
4、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壹,黃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真實活潑,唱腔淳樸流暢、委婉清新,以明快抒情見長,分為兩大類壹小類,即主調、花腔、陰司腔,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最初只有大鑼、小鑼、扁形圓鼓等打擊樂器伴奏,後來,藝人們吸收了壹些民間吹打,確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樂器,並逐步建立民族樂器為主、西洋樂器為輔的混合樂隊增強音樂表現力,使黃梅戲伴奏音樂逐步豐富起來。
5、評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壹,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壹個戲曲劇種,評劇戲稱“蹦蹦戲”或“落子戲”等,曾經被封為全國第二大戲曲劇種,僅次於京劇,在北京、天津、河北等華北各省市及東北三省流傳最廣,其他壹些地區也比較流行。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功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表演生活氣息濃重,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
6、豫劇,原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等,俗稱“靠山吼”,20世紀50年代經文化部門和民眾認可,始稱豫劇,豫劇唱腔吐字清晰、節奏鮮明,唱詞通俗簡明,深為群眾喜聞樂見,豫劇突出表現在能把敘抒情和描繪等表現手法綜合運用。
中國戲曲種類介紹
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壹,場景布置註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壹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
2、越劇
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壹。
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越劇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
3、滬劇
中國傳統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和江浙地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海灘簧,其間受蘇州灘簧的影響。後采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為小型舞臺劇“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
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主要有長腔長板、三角板、賦子板等。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擅長表現現代生活。優秀劇目有《羅漢錢》、《蘆蕩火種》、《壹個明星的遭遇》等。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川劇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昆曲、胡琴、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川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壹,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由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
川劇分小生,須生,旦,花臉,醜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小生醜角、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秦腔
秦腔,中國西北地區傳統的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古時陜西、甘肅壹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秦腔成形後,流傳全國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腔成為梆子腔劇種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戲曲簡要介紹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壹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壹種標準聚合在壹起,在***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擴展資料: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壹,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壹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壹幟。
中國戲曲是壹種高度綜合的民族藝術。這種綜合性不僅表現在它融匯各個藝術門類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藝術上。
各種不同的藝術因素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通過演員的表演實現戲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員身上的有機構成,便是戲曲的綜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
百度百科-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簡介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是傳統文化中壹朵經久不衰的奇芭。
中國戲曲由音樂、舞蹈、文學、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戲曲在中國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講究唱、做、念、打,富於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於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昆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擴展資料: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壹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戲文”、“永嘉雜劇”。
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壹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陜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昆劇等。
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壹,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說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壹體,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壹幟,其主要特點,以集古典戲曲藝術大成的京劇為例,壹是男扮女。
二是劃分生、旦、凈、醜四大行當;三是有誇張性的化裝藝術--臉譜;四是“行頭”有基本固定的式樣和規格;五是利用“程式”進行表演。
中國民族戲曲,從先秦的"俳優"、漢代的“百戲”、唐代的“參軍戲”、宋代的雜劇、南宋的南戲、元代的雜劇,直到清代地方戲曲空前繁榮和京劇的形成。
百度百科-中國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