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什麽是大量生產,其實質是什麽?

什麽是大量生產,其實質是什麽?

按產品或服務專業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劃分為大量生產、成批生產和單件生產三種生產類型。

大量生產亦稱量產,是指產品數量很大,大多數工作地點固定,長期按照壹定的生產節拍(在流水線生產中,相繼完成兩件制品之間的時間間隔)進行某壹個零件的某壹道工序的加工。大量生產品種單壹,產量大,生產重復程度高。

因為大量生產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好處,量產之概念很早便在人類社會中出現。但量產的實行則受制於規格化的先決條件。在規格化尚未能達成之前,量產的對象僅限於低技術,低精密度之產業,如磚塊等簡單產品。隨著規格化之普及,分工越細,產所能處理的對象也同時增多。

大量生產的實質:

壹般認為大量生產的經濟性來自“規模”,即提高產量,使每壹單位產品所分擔的固定成本下降,從而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即是所說的規模經濟。波特認為:規模經濟產生於不同的生產方式和更高的效率來進行更大範圍的活動的能力,或產生於從更大的銷量中分攤無形成本如廣告費用和科研費用的能力……規模經濟必須和生產能力的利用率區分開來。生產能力利用率得體高,是把現有廠房和人員的固定成本分攤到大批量上,而規模經濟則意味著滿負荷運行活動在較大規模上的效率更高。

規模的大小或者產量的多少,並不是經濟性或者效率的來源,而是大量生產能力的利用率;或是以更高效率進行大量生產的能力,是“規模經濟”的本質。超過企業有效運作能力的限度,必然會導致規模不經濟。過去壹直對於大量生產產生的效率缺乏深刻的了解,以為大規模生產有悖於按需生產的原則,無視市場容量的有限性。從而忽視了大量生產的真正價值,忽視了大量生產對於需求的推動作用,護住了現代各種生產方式的內在本質聯系。

按照錢德勒的觀點,大量生產的效率來源是“經由技術和組織創新而創造高度的通過能力,使得少量的勞動就可以生產大量的產品。大量生產方式的效率來源於企業內部分工體系的深化;來源於機器代替人力基礎上形成的分工協作體系;來源於發展新的機器采用更好的原料和集中使用資源;以及建立新的組織設計及作業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