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楊廷和的人物生平

楊廷和的人物生平

楊廷和生於天順三年九月十九日(1459年10月15日) ,其父楊春,曾任行人司司正、湖廣提學僉事。

成化七年(1471年),楊廷和鄉試中舉,時年十二歲。成化十四年(1478年),楊廷和中進士,時年僅十九歲。選任為翰林院庶吉士。告假回鄉娶妻,回朝以後任翰林檢討。楊廷和風度翩翩,性格安靜慎重,所作文章明白暢達,很有法度。他喜歡考究史事、民間疾苦、邊防戰事和所有正統著作,他才能優裕,有至首輔的聲望。 正德二年(1507年),楊廷和由詹事府入閣為東閣大學士,專掌誥命起草。因在講筵上指責寵臣而得罪權宦劉瑾,劉瑾就傳令讓他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五月,升為南京戶部尚書。八月,被召回京,升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朝廷的機密大事。

正德三年(1508年),加官少保兼太子太保。此時,劉瑾摘取《大明會典》中的小差錯,扣下楊廷和與大學士李東陽的二級俸祿。不久因為撰寫《孝宗實錄》的成功被歸還原來的俸祿。正德四年(1509年),楊廷和又加官光祿大夫、柱國,升任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當時劉瑾愈加專橫,而焦芳、張彩依附作惡。楊廷和與首輔李東陽兩人只能從中委曲求全,稍作補救。 主詞條:寘鐇之亂、劉六劉七起義 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叛亂,以誅殺劉瑾為旗號。楊廷和起草赦免反罪的詔書,並請提拔邊將仇鉞,以便於瓦解亂黨。仇鉞果然活捉朱寘鐇。同年,張永揭發劉瑾的罪行,劉瑾伏誅,楊廷和等便論功晉升,任少傅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武宗任命他的壹個兒子為中書舍人。

同年十月,流民劉六、劉七等發動起義,楊壹清推舉馬中錫前往討伐。楊廷和認為他是文人,無法勝任。但因他已經出發,無法制止,其後果然無功。楊廷和請將馬中錫逮捕下獄,由陸完接任,斬殺受賄縱敵的參將桑玉。後又采納學士陳霽的建議,征調各路邊防部隊討伐河南的農民軍趙鐩等,又推薦彭澤為總制。三年後,起義平息,武宗論功擬用楊廷和壹子為錦衣衛千戶。楊廷和推辭,武宗特加其為少師、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 正德七年(1512年),李東陽致仕歸鄉,楊廷和接任內閣首輔。

張永誅除劉瑾後日益驕滿,他捉了壹名臂上刺龍的男子作為大功,援用以太監劉永誠之例,企圖得封侯爵。楊廷和說:“劉永誠的侄兒劉聚是因為戰功才封為伯,連及劉永誠,也不是他自己受的封賞。”張永這才罷休。彭澤將要西討鄢本恕時向楊廷和問計,楊廷和說:“憑妳的才幹,平賊不是難事,該防備的是太早班師。”彭澤後來擊殺鄢本恕等,立即班師,而叛軍余部又紛紛聚集,無法壓制。彭澤已經動身又留了下來,這才感嘆道:“楊公的先見之明,我比不上呀。”

乾清宮發生災害,楊廷和請武宗避居側殿,下罪己詔,並求大臣上書直言。借此機會,他和同僚們壹起上書,勸武宗早朝,用膳以後,要親自到祖廟舉行祭祀,對兩宮太後要更加孝敬,勤於每天的經筵講習。又當面建議廣開言路,了解下情,收還邊疆亢兵,革除侵害百姓的宮市,關閉皇家商店,放出宮內的僧人,減少修建的工程,裁削織造的項目,***十多條,都很切中時要。但武宗沒有看奏疏。

不久,楊廷和因父親去世請奔喪回家,武宗不許。經多次請求才得到允許,武宗派宦官護送他回鄉。不久又召他出來,楊廷和多次上書推辭,才得獲準。閣臣能為父母完全守喪(喪期三年),從楊廷和開始。

喪期結束後,楊廷和就應詔入朝。武宗當時正在宣府打獵,派使者回賜楊廷和羊肉、美酒、銀幣。楊廷和上書致謝,並請武宗回京,武宗未予答復。楊廷和又與大學士蔣冕騎馬到居庸關,想親自到塞外請求。武宗已命宦官谷大用把守關門,他們只好回來。武宗命令在他回京時大臣要自做旗帳歡迎,楊廷和拒絕,武宗又派使臣告知自己的意思,楊廷和堅決不聽,這才作罷。

當楊廷和執政時,武宗長期不理朝政,放心大膽地在大同、宣府、延綏間遊玩,朝廷大事多有缺失。楊廷和未嘗不勸,但武宗壹概不聽。楊廷和也無法堅持己意,不停地上奏,因此心情憂郁,很不滿意,幾次稱病求退,都未獲允許。宦官谷大用、魏彬、張雄及其義子錢寧、江彬等人,非常放肆、專橫。楊廷和雖然沒被他們壓服,但也無法對其有所制裁,他自己也只能稍稍自安於位。

正德十四年(1519年),禦史蕭淮告發寧王朱宸濠謀反,錢寧等人還包庇他,攻擊蕭淮挑撥離間。楊廷和請仿效宣宗當年告誡趙王朱高燧的舊例,派遣親近大臣帶前往告誡,並收回其衛隊,但使者還沒到朱宸濠就已起兵叛亂。武宗想率兵親征,楊廷和等竭力勸阻。武宗竟自封官職,化名朱壽,統率京軍和各路邊防軍南下討,命廷和與大學士毛紀駐京防護。後因為乾清、坤寧兩宮工程完畢,武宗開恩封賞,擬登用楊廷和壹子為錦衣衛副千戶,楊廷和推辭。當時楊廷和本應起草大將軍南征的敕諭,但他不肯起草,武宗心裏很惱火。等到他推薦南京吏部尚書劉春辦理東閣中誥命起草壹事時,武宗就以楊廷和偏護本鄉人為理由,嚴厲批評了他。楊廷和上書謝罪,並請罷免自己,武宗不許。少師梁儲等請連自己壹齊罷免,也未獲準。楊廷和正稱病不朝,武宗就傳旨南下。

武宗南下以後,兩次改定元旦。楊廷和把持朝政,很註意鎮靜、沈穩,為朝野上下所佩服。前後數十次上疏請求武宗回京,武宗都不理睬,回師後後又在通州停下。楊廷和等列舉舊例,請武宗還京,在宮內殿上接受獻俘,然後將朱宸濠等正法,而武宗已患病,急令楊廷和等前往通州聽命,就在行宮裏殺朱宸濠等,然後武宗才回到京城。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武宗在郊祀時吐血,被馬上拉回宮中,壹月後病情加重。當時武宗無子,司禮中官魏彬等到內閣說,太醫已無能為力,請拿出萬兩銀子從鄉村中招募名醫。楊廷和心中知道他們的意思,卻不答他們的碴,而是含蓄地以倫理等級秩序的問題暗示,魏彬等唯唯聽命。同年三月,武宗崩。楊廷和引《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為據,請立武宗從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繼統,得到皇太後(孝康敬皇後)準許,由其擬發遺詔,迎候朱厚熜自駐守地安陸(今湖北應山縣)回京繼位。

楊廷和根據遺詔命太監張永、武定侯郭勛、安邊伯許泰、尚書王憲挑選各營兵馬,分布在皇城的四門、京城的九門及南北要害地帶,廠、衛禦史安排他們的部下四處巡邏防備。又傳達武宗遺令,裁汰威武營的各團練部隊;周邊部隊入衛京師的都給以重賞,然後各歸本鎮;廢除皇家商店和軍門辦事官校,原辦事人員全部遣回家鄉所在的衛所;哈密、吐魯番、佛郎機各國進貢使臣都給以獎勵,送他們回國;豹房的番僧及少林僧、教坊的樂隊、南京的快馬船等,凡不是經常例設置的,壹切都被裁撤、解散。又按照武宗遺詔,釋放南京被逮捕、關押的囚犯;送回各地進獻的女子;停止京城裏不急需的工程建設;收回了宣府行宮中的金銀寶貝,放回到內庫中。這些措施使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楊廷和總攬朝政三十七日,朱厚熜才入京登上帝位。廷和起草了登極詔書遞上去,文書房的官員忽然到內閣來,說想把詔書中幾件不便利的事刪除。廷和說:“以前有了不同意見,妳們動不動說是皇上的意思。現在也是新天子的意思?我們壹會祝賀新天子即位後,當面上奏,要問壹問是誰想刪削詔書草稿。”蔣冕、毛紀也相繼陳述利害,來人無言以對。過後詔書發布下來,正德年間的弊端幾乎被淘汰凈盡。所裁減的錦衣各衛所、內監局的旗校工役人數達十四萬八千七百,節省漕運糧食達壹百五十三萬二千余石,那些宦官、義子及奉特別詔命而僥幸做了官的人大半以上被排除了。朝廷內外都稱頌新天子是個聖人,並且稱贊廷和的功德。而那些丟了官的人們對廷和恨入骨髓,廷和上朝時有人身帶利刃在轎旁窺視。世宗知道後,命令從京營中選壹百名士卒保護廷和出入。世宗到經筵講習,廷和負責經筵的事情。編《武宗實錄》,也由廷和擔任總裁。廷和以前已被加封為特進,壹品官滿九年時,同時領取大學士的俸祿,武宗還親自頒布敕令做了表彰。這時,又被加封為左柱國。世宗再三召見他談話,對他格外加以慰勞。廷和因此更加想要有所主張,便提拔正直的官員上來,在朝廷中分掌各種事務。

給事中、禦史們遞上奏章檢舉了王瓊的罪證,王瓊被投入京城的大牢中。王瓊被逼急了,就上書攻擊廷和,來為自己解脫。法司用奸黨的條例判王瓊死刑,王瓊極力為自己辯護,得以減免罪過,充軍邊疆。有人懷疑法司斷案得到過廷和的示意。正好石珤以禮部尚書的名義掌詹事府事務,即將改任吏部尚書,廷和又奏請皇上改派他掌管詹事司的誥敕。有人因此說廷和太獨斷了。然而廷和認為世宗雖然年輕,但天性靈明,所以他自信可以輔佐皇上致天下於太平,因而事事都有所勸諫。錢寧、江彬雖被殺掉了,可是張銳、張忠、於經、許泰等的官司久不能決。廷和等人說:“不殺了這些人,國家的法律就不算正大,天下的公道就不算彰明,祖廟的神靈不安,百姓的心裏不服,禍亂的根源還算未除,太平政治就不會實現。”世宗於是命令抄沒了他們的家產。廷和又上書請世宗嚴肅對待上天的告誡,遵循祖上的家訓,弘揚孝道,善保身體,教育人民知理行義,自己也要勤於學問,謹慎地發號施令,嚴明地推行賞罰,任用人要專壹,不好聽的勸告也要聽,親近好人,節約財用。語言大多正直、切實,世宗的詔書都以贊揚的口吻說可以。 主詞條:大禮議 在此之前,明武宗逝世,廷和起草了遺詔,說父王孝宗敬皇帝親弟弟興獻王的大兒子,按照輩份、排行應該立為皇帝。按照《祖訓》兄終弟及的條例,在宗廟裏祭告祖宗,向慈壽皇太後告請之後,可迎接他來即皇帝位。既而讓禮官奏上登基即位的禮儀程式,請新皇帝由東安門進入文華殿小住。次日,百官數次遞上勸進表,等新皇帝答應後,再選擇好日子即位。勸進表文字都按照皇子繼位的慣例。明世宗看了禮部的奏章,說:“遺詔讓我即皇帝位,沒有讓我做皇子嘛。”等到了京師,停在城外不進去。廷和堅決請求按禮部擬定的儀式辦,世宗不聽,竟到行殿中接受了勸進表,由大明門直入京城裏邊,拜見了已逝皇帝的神前案幾,中午就即了帝位。詔書草稿中說到“接受皇兄的遺詔入宮供奉宗廟”。世宗思索、猶豫了半天,才表示“可以”。過了三天,派遣官員前去迎接世宗的母親興獻妃。沒多少天,讓禮官討論興獻王神主的稱號。廷和拿出漢代定陶王、宋代濮王的故事遞給禮部尚書毛澄說:“這是足夠的根據了。應該讓皇上尊稱孝宗為皇考,稱獻王為皇叔考興國大王,母妃為皇叔母興國太妃,自稱侄皇帝。另外改立益王的第二個兒子崇仁王為興王,供奉獻王的祭祀。對此有不同意見的人就是奸臣邪佞,應當殺掉。”進士張璁與侍郎王瓚說,世宗入繼的是皇帝位,不是做了別人的後裔。王瓚含蓄地提到這壹點,廷和怕他幹擾了討論,就把他改派到南京做官去了。

五月,毛澄綜合大臣們的意見做出決議,和廷和所說壹樣。世宗不高興了。但是每次召見廷和時還是從容自得地賜茶慰問,想改定獻王的尊號,廷和最終不肯順著世宗的意思來。世宗於是下達指示讓大臣們再次討論。廷和和蔣冕、毛紀壹起上書說“:前代過繼的君主尊崇自己的親生父母,都不合乎典禮,只有宋儒程頤的《濮議》,表達了最正確的道理,可以作為千秋萬世的師法。至於興獻王的祭祀,雖有崇仁王主持,以後生了皇子,還是把第二個皇子作為興獻王的後人,再改封崇仁王為親王。這樣,無論天理還是人情,兩全其美,沒壹頭有缺憾。”世宗更加不高興,讓他們從古籍中廣泛考證,壹定求得至當才是。廷和、蔣冕、毛紀又說“:三代以前的聖人莫過於舜,沒聽說過他怎麽尊崇自己的生身父親瞽瞍。三代以後的賢君莫過於漢光武,也沒聽說過他尊崇他的親生父南頓君為皇帝。希望皇上向大舜、光武帝學習,那麽陛下的品德就不會有玷瑕,陛下的孝心也可以光大於天下了。”毛澄等人也再三上奏,堅持原來的決議。世宗把這些奏章留在宮中,不予發放。

七月,張璁上書說應當是繼承王位,而不是過繼給人當後裔。世宗讓司禮太監拿了張璁的奏章給廷和看,說這種議論既遵守祖訓,又依據古禮,應該聽取。廷和說“秀才怎麽知道國家的重大事務”,又送回宮中去。不久,世宗到文華殿召見廷和、蔣冕、毛紀,給他們壹個親筆指示,要他們尊崇自己的親生父母為皇帝、皇後。廷和退出以後上書說:“《禮》說:在前為君的就是父母,親生父母應稱為伯父母或叔父母。不僅喪服等次要降格,稱號也應有不同。我不敢阿諛奉承,順著聖旨辦。”又密封歸還了世宗的手詔。朝廷中大臣們也都堅持原先的決議,世宗就是不聽。

等到九月份,母妃到了京城,世宗親自確定儀式,由中門入城,訪問祖廟,又再次說明想尊稱興獻帝、後為皇帝、皇後。廷和說“:漢宣帝繼承孝昭做了皇帝以後,加史皇孫、王夫人謚號為悼考、悼後;光武往上承繼元帝的統緒,巨鹿、南頓君以上立廟於章陵,都沒有追加尊號。現在獻王、母妃如果追加尊號為皇帝、皇後,與孝廟、慈壽並列,就是忘記了先皇帝而看重親生父母,采用私人間的情感而放棄國家的大義。我們這些大臣對此無法推卸責任。”就此自請罷免官職。大臣諫諍的有壹百多人。世宗迫不得已,於是在嘉靖元年(1522)下詔,稱孝宗為皇考、慈壽皇太後為聖母,興獻帝、後為本生父母,不稱為皇帝、皇後。

在這段時間裏,廷和先後四次把世宗的親筆批示密封退回,堅持自己的意見,上了近三十篇奏章,世宗常常憤憤不平。他身邊的親近人物因而得以批評說廷和放肆,失掉了對皇上應有的禮貌。諫官史道、曹嘉於是交互揭發廷和的罪過。世宗為此把史道、曹嘉輕輕貶了壹下,用以穩住廷和,但是心中對廷和的意思已經轉變了。不久評定輔立新君的功績,封廷和、蔣冕、毛紀為伯爵,每年俸祿壹千石,廷和堅決謝絕。改為蔭封錦衣衛指揮使,又推辭不受。世宗以為封賞太輕,改加為蔭封四品京官世襲,廷和又推辭了。適逢復職滿了四年,就破例加封他為太傅,他又四次辭讓,才算作罷。世宗特地頒發誥敕對他予以表彰,並在禮部為他賜酒宴壹次,九卿都參加作陪。

明世宗很喜歡請僧、道設齋壇祈禱。廷和極力勸說,引用梁武帝、宋徽宗的事例來做論說。世宗以贊賞的語氣詔告可以采納。當時江南欠收,宦官又請求派人到那裏督辦織造。工部及給事中、禦史提出諫勸,世宗不聽,催促內閣為此起草命令。廷和等人不接受命令,並且極力說江南百姓貧困,財富枯竭,請不要派遣宦官前去。世宗這下催得更急了,並且告誡廷和不要執拗、幹擾這件事。廷和竭力爭辯說:“我們幾個人同滿朝大臣、諫官說的話皇上不聽,卻願意聽二三個邪佞的話,皇上能跟這二三個小人壹起治理祖宗打下的天下嗎?況且陛下以為織造是歷朝的舊例,不知道洪武以來哪有這舊例,只不過創始於成化、弘治年間罷了。憲宗、孝宗愛護人民、節約財用的好政策不少,陛下不去采用,偏偏仿效這不好的措施,這是為什麽?陛下即位的詔書,把宦官僥幸的門路堵塞得差不多沒有了,天下人正在傳誦陛下的美德,現在忽然出現此事,怎麽能向天下人取信呢?”進而請追究擬寫聖旨的是什麽人,懷疑有人假借禦批的名義偷偷地推行他的個人主張。世宗為此道歉說自己不仔細,讓他們告誡所派宦官不要放肆就是了。這件事最終還是沒能制止。 嘉靖七年(1528年)世宗《明倫大典》成,重定議禮諸臣之罪,楊廷和被定為罪魁,世宗降敕稱楊廷和“以定策國老自居,門生天子視朕”,將其削職為民。

嘉靖八年(1529年)六月二十壹日(7月25日),楊廷和病故於新都,享年七十壹歲,以平民禮下葬。很多年後,世宗問大學士李時太倉裏積蓄有多少,李時回答說:“可以支付幾年。這是由於陛下初年即位詔書裁減多余人員換來的。”世宗感慨地說:“這是楊廷和的功勞,是不能抹殺的啊。” 穆宗隆慶初年,楊廷和得以復官,贈太保,謚號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