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中日甲午戰爭清廷為何會戰敗,兩國海軍之間的差距在哪?

中日甲午戰爭清廷為何會戰敗,兩國海軍之間的差距在哪?

中日甲午戰爭是壹場 “國運對賭”的戰爭,這壹場看似清政府必勝之戰,卻輸得壹塌糊塗,盡管清政府已經擁有北洋水師這樣亞洲第壹的海軍,而這對於清政府來講,卻是壹場從壹開始就註定會敗 的戰爭。

兩國建立海軍根本目的不同

清政府的海軍與日本的海軍幾乎同時代而建立,在同壹歷史背景下,最初的動機、前期準備工作:如設廠造船,培養人才、購買戰艦等都有許多 相似之處,但兩國的戰略目的卻差異明顯。

▲北洋水師定遠號鐵甲艦模型

清政府建立海軍的目的是:“自強、禦海,欲與洋人爭衡”,保國家,守疆土,維護清朝的統治。其實就是壹方面抵禦侵略,保衛海域,另壹方面鎮壓國內反抗勢力。其三:執行清政府海外使命,保衛藩國。清政府建立海軍的最大目的就防禦日本,但是卻並沒有制定積極的防禦方針,甚至在甲午海戰中采取了消極防禦的策略。

日本方面:從明治維新開始,就已經明確了遠大的海軍戰略目標,1868年,開始推行“武國”方針,對外擴張的基本國策。4月明治天皇發表了《禦筆信》宣稱“日本乃萬國之本”,表明了海外擴張目的。1870年,日本確立了20年內擁有軍艦200艘,常備軍25000人的目標。

▲日本確立的對外擴張目標

相同成長周期的海軍,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成長結果

清政府建立海軍但是卻並不清楚 建海軍的目標,也不知道要將海軍建成什麽樣。清朝的海軍從洋務運動中興起,到1888年成立北洋海軍時,經歷了20年的成長周期,此時已經擁有鐵甲、快船等大小艦艇25艘,其實力居於亞洲第壹,遠超日本。

北洋水量擁有2000噸級以上的戰艦7艘,***2.7萬噸,是日本的2倍多。然而自北洋水師建成後,就再未增加壹艘軍艦,清政府上下勾心鬥角,並不傾盡全力建造北洋水師,還將軍費挪做他用,其中用於修建園林的經費就達1300萬兩之多。而當時買這7艘軍艦才花了778萬兩,而如果將這1300萬兩也用於購買軍艦,那麽北洋水師的實力至少將會再增大2倍。

▲甲午海戰紀念館保陳列品

日本方面,1870年就明確提出需要建設壹支裝配精良,配備超過英國的海軍,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日本提出了“八年計劃”花2664萬日元增加大小艦、魚雷艇32艘。為此,日本將煙酒業的所有稅收全部用作軍費開支,為了籌集軍費,日本發行海軍公債,甚至皇室都節衣縮食,發動全國的貴族、富豪捐款。並下令政府官員的薪酬的10分之1作為海軍軍費。

在日本各政界、社會人士的***同努力下,日本在甲午海戰前已經擁有軍艦31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63373噸,以及6艘排水量33330噸的軍艦和2艘入排水量為165噸的魚雷艇在制造中。

▲北洋水師“致遠艦”

兩國在如何使用海軍上的看法不同,清政府將“制海權”拱手相讓

在海軍的使用上要麽進攻,要麽防守,其根本目的就是制海權,取采什麽樣的攻勢決定了能否奪取制海權。

清政府對於制海權完全沒有概念,包擴李鴻章在內,對海軍的定義都只是在“守”上,可以保衛領土就可以了,並不需要主動出擊。在豐島海戰時,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10艘戰艦主動出擊,而李鴻章卻讓他掌握好進退時機,以保船為上。盡管李鴻章手下有不少官員主張將守勢改為攻勢,甚至文官都提出:兩國交戰,誰掌握“制海權”誰就掌握勝利,但是這些建議都沒有被李鴻章采納,而是采取了消極的避戰保船的策略。

▲甲午戰爭前中日沖突政策

日本方面提出了“作戰大方針”,第壹:如果海戰勝利,掌握黃海制海權後,陸軍直接攻入北京。第二:如果海戰失敗,則退守平壤,艦隊維護朝鮮海峽的制海權,以方便陸軍增兵。第三:如果海戰失敗,制海權被清政府所得,則全部撤軍到朝鮮。由此可見,日本認為這場戰爭的關鍵是誰取得了制海權。兩國的文化差異導致了海戰發生的必然

中國是壹個愛好和平的民族,祖先在創造文字的時,就主張“止戈為武”、“大兵無創”,崇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境界。數千年來對和平的追求,也讓中國習慣以防為主,例如萬裏長城就是防禦的標誌建築。在大部分歷史的長河裏,中國都以這種防禦思想將人民帶向了和平繁榮,鄰裏和睦的關系。然而到了19世紀,清政府並沒有將防禦政策繼承並發揚光大,而是變得保守和僵化。

▲威海衛基地布放圖

中國背靠高原草原,東臨大海,地理空間廣闊,物質資源豐富,能夠實現自給自足,使中國形成了重農輕商,以手工業和農業為主的社會結構。使人們形成了小富即安的想法,無心海洋,也使中國邊防壹直不重視海防,形成了重土而輕洋的觀念。晚清政府對於來自海洋的危險反應十分被動,當發生海上戰爭的時候,想的是海防而不是海權,也不重視研究西方海軍的戰術,對於海軍戰略缺乏充分的認識。

日本是壹個島國,孤立的經濟體,空間狹小,資源有限,決定了其向外尋求資源的對外依賴性,形成了向外擴張的進取意識。島國的地理位置使日本需要獲得海權的安全感,所以日本產生了強烈的海上進取意識。

▲日本明治天皇像

對於海外的需求,日本明治天皇將強兵作為富國的前提,把大力發展海軍作為第壹要務,在這種思想上,日本建成了進攻型的海軍,以控制海上霸權而控制東亞甚至世界。

對於甲午海戰前30年,清政府與日本處於相同的位置,對於兩國發展來說,機遇與挑戰並存。此時世界的海軍都處於從帆船向蒸汽船、鐵甲船過渡的時候。而海軍的實力建設取決於統治集團的眼光和素質。19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間,清朝也曾抓住了機會,建設了海軍,並取得很好成績,曾壹度領先於日本。然而最終清政府的腐朽墮落、目光短淺,錯失了百年難遇的機會,掣肘海軍的發展,使得清政府海軍底氣不足,趨向被動軟弱的防守。

所以中日甲午海戰的失敗,看似偶然,其實必然。

參考資料《李鴻章與北洋艦隊》

《明治文化集》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

《日本海軍史》

《李鴻章.寄丁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