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狂想曲》是為鋼琴和管弦樂隊而寫的類似單樂章的協奏曲作品,其中主題的即興式表達同交響性的發展有機地結合在壹起。
黑人布魯斯音樂的調式及和聲因素、爵士音樂的強烈的切分節奏和滑音效果,都賦予這部構思獨特的作品壹種與眾不同的色彩。格什溫在這部作品中,對那些情緒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如抒情性與戲劇性,舞蹈性與歌唱性的對置,也頗具匠心。
樂曲以獨奏單簧管低音區裏的壹個滑音開始,這是壹個上升音階的基礎。當音階上升到最高壹個音符時,作品的壹個放任不羈的主要主題迸發了出來(bB大調)。
華彩樂段是僅由獨奏樂器陳述的段落,鋼琴在上行音階與同音反復的爬行中,突然減緩節奏,隨後獨自陳述第壹主題(G大調)。
鋼琴以壹個速度變化帶來了樂曲的尾聲,與樂隊再壹次十分默契的配合。整個樂隊以雷鳴般的氣勢再現了樂曲的主要主題後,就以壹個漸強的和弦輝煌地結束了全曲。
創作歷史
1924年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發表了鋼琴協奏曲《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獲得巨大成功,使他成為世界級作曲家。
早在格什溫創作生涯的初期,他就懷有成為嚴肅音樂家的雄心壯誌。因此,當保羅·懷特曼為組織"現代音樂實驗"音樂會而邀請他寫壹部"爵士協奏曲"時,格什溫很感興趣,他壹直向往著寫作摻有爵士樂因素的嚴肅音樂。
不過懷特曼給的期限太緊,而且他早就發布了格什溫將為這次音樂會作曲、並親自擔任鋼琴獨奏的消息。這樣,格什溫壹點退路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