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壹些慕尼黑的資料大神們幫幫忙
中文名:慕尼黑 德語名:München 英文名:Munich 慕尼黑(德文:München)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首府。2006年人口為130萬[1],是德國南部第壹大城,全德國第三大城市(僅次於柏林和漢堡);都會區人口達到270萬。 慕尼黑位於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伊薩爾河畔,是德國主要的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壹,也是歐洲最繁榮的城市之壹。慕尼黑同時又保留著原巴伐利亞王國都城的古樸風情,因此被人們稱作“百萬人的村莊 慕尼黑這個名稱的本義是僧侶之地。因此,該市的市徽上表現的就是壹位修道士,稱為“慕尼黑之子”(Münchner Kindl)。自從路易四世時代以來,神聖羅馬帝國的顏色—黑色和金色壹直是該市的官方色彩。多年以來,該市官方的城市格言是“有心臟的世界城市”(Die Weltstadt mit Herz)。不過,最近已經改為“慕尼黑愛妳”(München mag dich)。 慕尼黑位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自由州的上巴伐利亞高平原,距離阿爾卑斯山北麓只有約45千米伊薩爾河流經慕尼黑河段,海拔高度約為520米。多瑙河的支流伊薩爾河沿西南-東北方向從城中穿過,是慕尼黑的主要河流,綿延13.7千米,德意誌博物館坐落在其中壹座小島上,城內的眾多的湖泊形成了無數的大小公園。 慕尼黑所處的地域屬於阿爾卑斯山冰川前緣地。該市位於壹片沙質高地上,這片高地的北部為壹片非常肥沃的燧石區域,已經不受阿爾卑斯褶皺運動的影響;而在其南部地區,覆蓋著冰磧丘陵。位於兩個地帶之間的慕尼黑附近,則是冰河作用形成的冰水沈積帶。在沈積物變薄的地方,地下水就滲入沙礫層表面並註滿這壹地區,導致在在慕尼黑北部形成沼澤。 慕尼黑屬於大陸性氣候,並且受到鄰近的阿爾卑斯山的強烈影響 。由於該市接近阿爾卑斯山脈的北坡,海拔高差大,降水量較大。經常會意外地落下猛烈的暴雨。晝夜及冬夏的溫差非常之大。來自阿爾卑斯山上幹熱的焚風能在幾小時內徹底改變溫度,甚至在冬季也是如此。 慕尼黑的冬季是從12月持續到3月,相當寒冷,但在冬季降雪並不多見。最冷的月份是1月,平均氣溫為零下2攝氏度。冬季至少會積雪2周時間。慕尼黑的夏季(5-9月)比較溫暖,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為19攝氏度。 2007年7月,慕尼黑的人口為134萬人,其中300,129人非德國國籍。該市擁有規模很大的土耳其人和巴爾幹人團體。外僑中數量最多的是土耳其人,有43,309人,然後依次是阿爾巴尼亞人(30,385人)、克羅地亞人(24,866人)、塞爾維亞人(24,439人)、希臘人(22,486人)、奧地利人(21,411人)和意大利人(20,847)。37%的外僑來自於歐盟國家。大慕尼黑都市區***有260萬居民。 1700年時,慕尼黑的人口還只有24,000人,此後大約每30年增加壹倍,到1852年超過10萬人,1883年超過25萬人,1901年人口又增加了壹倍,達到50萬人。這時慕尼黑成為德國主要大城市之壹。1933年慕尼黑人口達到84萬,1957年超過100萬人。 到2005年12月31日,慕尼黑人口中,39.5%為天主教徒;14.2%為新教徒。 慕尼黑是聯邦德國的著名古城,12世紀中葉,巴伐利亞國王獅子亨利便在這裏建起了小鎮。這裏是德意誌南部最瑰麗的宮廷文化中心,12世紀以來壹直是拜恩王國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都城之地。拜恩王室的王族中,歷代輩出極其愛好學問和藝術的君王。正因如此,他們在慕尼黑的城內外建起了豪華的宮殿群,遺留下無數的藝術珍品。尤其在16世紀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時期,此地的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風格的各類文化發達到極點,以致人們交口稱贊這裏為“伊薩爾河畔的雅典”。1972年第二十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曾在此地舉行。這是壹次耗資巨大,設施豪華,設備先進而又完善的運動會。據有關資料記載,這次運動會的費用等於墨西哥奧運會的4倍。慕尼黑有壹個奧林匹克公園,這是這個運動會留下的永久紀念物。慕尼黑人愛喝啤酒,喝起來就象喝茶水壹樣,每人每年平均要喝230升,約合460斤,合壹天1斤多。慕尼黑享有“世界啤酒冠軍”的稱號。這裏有壹所慕尼黑啤酒大學,它專為各國培養釀造學碩士和學士。 每年十月的慕尼黑啤酒節是世界上最盛大的民間節日,屆時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五百多萬賓客來此歡度這壹盛大的節日。慕尼黑的啤酒節源於1810年為慶賀巴伐利亞的儲君德親王與薩克森-希爾登豪森的黛麗絲公主***結百年之好而舉行的壹系列慶祝活動。壹百多年來每逢9、10月間,全城街頭壹派“啤酒氣氛”,街上啤酒小吃攤林立,人們坐在長條木板椅上,手捧能裝壹公升啤酒的陶瓷大杯,盡情暢飲,整個城市壹片歡騰,幾百萬升啤酒,幾十萬支香蕉被壹掃而光。慕尼黑人的“啤酒肚”也向人們展示他們的能喝善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