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1500字《中國近代史綱要》學後感

1500字《中國近代史綱要》學後感

說實話,我是很喜歡歷史的。“讀史可以明智”,這句話壹點也不假。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獲取經驗教訓,從而對我們的情況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正確的決定。毛澤東、鄧小平等老壹輩革命家十分重視歷史的學習。但剛剛開始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時,我心裏充滿了疑惑:這段歷史我們初中、高中學過兩遍,高中現在來到了大學,怎麽還要學啊?而且內容都是雷同的,都是從鴉片戰爭講到至今,沒什麽翻新嘛!雖然嘴上沒說,但心裏卻覺得學校如此的安排純粹是多余。

然而,當我很不情願的翻開課本慢慢品讀時,我發現了與高中歷史課的區別:大學的歷史課更註重對某壹個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和歷史影響,而不特別關註事件的發生過程;而且對歷史事件分析的更有條理、深度,使我深刻的理解了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禦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為了祖國的獨立和富強,從鴉片戰爭起,中經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到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和統治,為創建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可歌可泣的鬥爭。可以說,壹部中國近現代史,同時也就是壹部中國近代和現代的愛國運動史。

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是以號稱當時的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在1840年發動的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為起點的,戰敗後,清政府還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壹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後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壹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定關稅,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後來,英法在1856年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後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此後又陸續有英法俄的《北京條約》、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約》、1894年中日的《馬關條約》、1900年八國聯軍的《辛醜條約》等等。

壹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 然而,造成這壹切的原因是什麽?我們又從中獲取了什麽歷史教訓?

腐朽無能的清政府、愚昧無知的中國人民、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國、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使中國終於嘗到了自己釀下的苦果。從中我們可知: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盲目自大是愚蠢的,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

其實,中國的歷史,也是壹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壹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像林則徐、關天培、左寶貴、丁汝昌等批愛國將領的湧現,鼓舞了人民的鬥誌;廣州三元裏民眾的自發的抗英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造成沈重的打擊,社會各階層的團結壹致,讓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後,在第壹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壹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中國***產黨的誕生是壹件開天辟地的大事。在此之前,無數的仁人誌士拋頭顱、撒熱血,為的是什麽?不就是壹條振興中華的道路嗎?而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道路。

還記得,小時侯,我學會的第壹首歌是《社會主義好》,歌詞的最後那壹句“全國人民大團結,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國人也都聽過《沒有***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並不是憑空編造的,它們的存在是有依據的。

提到中國,又會忍不住想到讓我們全體中國人自豪的“紅軍長征”。長征的年代已離我們遠去,但“長征精神”卻代代相傳,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種壹樣。

長征途中許多膾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們的心中蕩漾,那種不屈不撓,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氣概,那種互幫互助、親密團結的合作精神,那種嚴守紀律、全心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都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前進。但在無數的光環下,還有許許多多同樣出色的戰士,他們或許沒有令人們為之稱贊的英勇事跡,但“長征精神”在他們身上,同樣是熠熠生輝。

在這裏敘述壹個長征故事——“壹只印著‘謝’字的幹糧袋”:

這是發生在紅軍過草地途中的壹個感人故事。有壹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幹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幹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饑,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壹只印著“謝”字的幹糧袋時,部隊的同誌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這個故事,心中感到無比沈重!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壹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壹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饑餓中煎熬,也不願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後壹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後,嘴角才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對戰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

二萬五千裏,在中國的土地上走了壹圈,也在每壹個中國人的心頭走了壹圈。我們紅軍歷盡艱難,突破重圍,翻雪山,過草地,渡赤水,還要飛奪瀘定橋。從 1934年秋開始到1936年10月,這段歷程在中國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壹頁,為勝利樹立起了壹座無與倫比的裏程碑。

長征,對於我們新世紀的壹代,或許已經太遙遠了。我們未曾經歷過這樣的艱難困苦、這樣的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還是帶給我們無數的深思。種種永垂不朽的“長征精神”,值得我們去揣摩,去學習。當然,在新世紀,在我們學生中,這些“長征精神”,需要在學習中發揚,在校園中發揚,在做人處事中發揚,在壹點壹滴的成長道路上發揚,在為祖國的建設中發揚。我們要將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讓這些瑰寶,成為生命中的壹部分,使自己成為壹個合格的接班者。

歷史向我們提出了這樣嚴肅的問題:“中國的出路何在?怎樣才能救中國?”書中用大量的史實雄辯地說明:“農民革命不能建立壹種代替舊秩序的新制度;中國資產階級革命也不能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的歷史所做出的結論是:“只有無產階級領導,革命才能勝利;只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救中國!”這使我們進壹步認識到,壹個真正的愛國者,應當是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的擁護者。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大多可以從歷史上找到經驗或教訓,這對於我們今後的為人處世是非常有意義的。 學史使人明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的。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規定了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要突出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強化大學生對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等德育內容。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發揚新時期的長征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對壹個民族來說,歷史發展的精神動力首先來自民族精神。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它是“由於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壹種極其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在今天就是熱愛社會主義的祖國,並且投身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去。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當代大學生應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自覺地將現在的學習和工作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聯系在壹起,積極投身於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去,為正在進行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更加輝煌的貢獻。

拿破侖曾說:“獅子睡著了,蒼蠅都敢落到它的臉上叫幾聲;中國壹旦被驚醒,世界會為之震動”。近代中國所經歷的苦難使中國人民逐漸覺醒起來,特別是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中國人民的民族凝聚力達到了壹個高峰。抗日戰爭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新世紀新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標誌著中國這頭睡著的“雄獅”終於醒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