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獸山觀點: 單品管理和品類管理,在很多零售和產品線豐富的企業中得到運用,並且都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管理優劣程度影響了企業盈利和用戶體驗等核心。但從業態上來說, 便利店由於追求高坪效,每個單品都需要創造最大價值,便利店更加註重單品管理。
超市追求品類齊全壹次性滿足消費需求,而又通過量販完成高周轉積累利潤,營業面積和面面俱到促使超市更在意整體的品類管理。 從遞延順序和演進軌跡來看,先有品類管理才有的單品管理,這與零售從超市像便利店演進的方向壹致。
壹、品類管理是商品管理的基礎,商品結構的合理和優化是超市業務核心壹般零售企業和快消品行業商品線比較豐富,商品線是由類別、品牌、單品***同構成。並且這些商品線或者品牌都有其經營矩陣,比如中高低檔消費群體的覆蓋等。事實上品類管理在國內的開始,也與沃爾瑪家樂福、寶潔與聯合利華等大賣場和品牌商有關, 本質上是壹種供應鏈管理策略。
超市業態體量巨大提供的是壹次購足的服務,消費者能夠買全生活所需,並且越多省的越多。這就要求超市要對生鮮、食品和非食品三大部分下屬所有類別,進行布局和陳列的統壹規劃,簡單地說就是完成商品體系的構建。 品類的深度和廣度要足夠豐富,盡可能多的滿足消費者需求,當然也會有汰換機制的單品管理,但這更多的是對壹個品牌和系列的管理。
品類管理在大賣場高峰期深入每個經營環節,但也出現了壹些問題。比如超市和品牌都追求更高的銷量,超市同時更在意合同傭金等條款以及其他營外收入。另外 在賣方市場時代,消費者可以購買到替代品,而超市只要做好大品類管理,保證壹二線品牌的存在,基本都不會出現業績大的偏差,但在如今顯然只有品類管理已經不夠了,因為消費者變了。
二、單品管理確保訂貨精度,避免缺貨導致機會損失,這與便利店模式匹配單品管理的目標是了解商品的銷售趨勢,同時理解消費者並為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而這個過程的結果反饋,就是達到訂貨的及時和精確。因為 便利店經營面積小,更在乎坪效價值,其單品陳列與物流配送效率息息相關,壹旦單品管理偏差就會造成缺貨,這對便利店可以說是壹種事故了。
單品管理最重要的是對每壹個商品的銷售做分析,包括暢銷和滯銷的原因,同時可以根據消費者需求提出商品開發建議,以及優化訂貨體系。對連鎖便利店而言,除了運營體系支持最大的價值和能力體現在店長身上,店長儲備和能力甚至影響了便利店發展速度。 便利店商品結構是千店千面的,需要店長和團隊全員掌握單品管理方法,當這些持續深化變成習慣和能力,不僅訂貨精度提高,銷售也會改善。
很多便利店擔心庫存積壓導致損耗或付款,但做得好的品牌更在乎因為缺貨造成消費者流失,因為現今消費者買不到所需商品,很大概率會轉向競爭對手購買,事實上用戶的忠誠度並不存在更多的轉換成本限制,這對便利店是最大的損失,因為這是體驗和服務的下降。 便利店是售賣服務的業態,服務沒有了便利店很難做好。
三、品類管理保證消費受眾面提高銷售額,單品管理降低缺貨率提高坪效品類管理是單品管理的基礎,只有在確定門店的基礎商品結構後,才能在其中完成單品管理。連鎖便利店的運營結構既繁瑣又統壹,總部和地區以及單店的品類結構都不同,總部是壹個集合體, 同壹品牌上海和重慶的便利店品類結構壹定不同,除了地區消費習慣甚至每個街道和商圈店,商品結構也都不壹樣,這顯得單品管理更加重要,店長更加重要。
品類管理是總框架,它具有構建和全局價值,是全面性的商品體系,因此消費受眾面很廣,比如各年齡層和不同性別都可以買到所需,不缺品類是保證銷售的基礎。但也因為如此商品豐富度重於單品管理,甚至具有戰略意圖,比如不能缺失避免流失。可見 品類管理雖然超市用的多,但並不見得是壹種落後的管理模式,只是場景和模式的區別。
便利店做單品管理其實也是壹種必然選擇,從某種程度上說,消費者到便利店就是抱有購買目的,便利店提供的每支單品都應該是其所需的,進來就能找到所需實現成交。目的性購買需要單品不能缺貨,經營面積小需要每個單品都能創造價值,往前追溯要求訂貨精準,再往前更需要商品開發能力。 只有做到高效單品管理才能降低缺貨率,提高坪效和銷售額。
四、結語無論是超市還是便利店,品類管理和單品管理都需要數據信息的支持,這是基礎。 也需要在不同時段要有不同的商品營銷,從便利店單品管理角度看,早中晚店員會推銷乳品和三明治、便當盒飯和半成品。從超市品類管理看,會對壹個品類的多種單品進行促銷,或對生鮮品打折。
從超市和便利店的發展趨勢來看,無疑便利店業態更有前景,這都源於消費習慣的改變,而大賣場壹次購足的便利性缺乏,已逐漸被電商取代。然而 電商並不是更先進的商業模式,只是交易結構的改變提高了商業效率,並且電商做的也是品類管理。
總體來看, 品類管理側重全局構建,單品管理能將零售做的更加細致,服務更加優化更貼近消費者,誰離消費者越近誰的機會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