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小調《老來難》原唱董湘昆。
歌曲歌詞
老來難老來難
勸人莫把老人嫌
當初只嫌別人老
如今輪到我面前
千般苦來萬般難
聽我從頭說壹番
耳聾難於人說話
差七差八惹人嫌
雀蒙眼似鰾沾
鼻淚常流擦不幹
人到面前看不準
常拿李四當張三
年輕人笑話咱
說我糊塗又裝酸
親友老幼人人惱
兒孫媳婦個個嫌
牙又掉口流涎
硬物難嚼囫圇咽
壹口不順就噎住
卡在嗓內噎半天
真難受顏色變
眼前生死兩可間
兒孫不給送茶水
反說老人口頭饞
鼻子漏如膿爛
常常流到胸膛前
茶盅飯碗人人膩
席前陪客個個嫌
頭發少頭頂寒
涼風颼的腦袋酸
冷天睡覺常戴帽
拉被蒙頭怕風鉆
側身睡翻身難
渾身疼痛苦難言
盼明不明睡不著
壹夜小便七八遍
民間小調的歷史淵源
小調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詩經》中的某些敘事性篇章,已經孕育了這壹體裁的某些因素。漢代的相和歌就是用絲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謠(清唱壹類的歌)有明顯不同,相和歌可以說是小調的源頭之壹。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子夜四時歌》、《從軍五更轉》、《月節折楊柳歌》等時序體的樂府民歌。
從中可以看到後世傳播較廣的幾種傳統小調,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的體式結構原則。至隋、唐之際,有更多的民歌得到選擇、提煉,而成為說唱、歌舞演出的壹部分,稱為曲子,它也是小調體裁的早期形式。宋、元之後,伴隨著中國城鎮經濟的日益繁榮,小調也進入了壹個全面發展的成熟階段。
壹方面,從廣大農村傳入城市的許多民歌曲調經藝人演唱、加工而變為小調的壹部分。另壹方面,元代興起的小令、散套,在傳播過程中,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而逐漸同體式嚴格的南北曲分道揚鑣,變為壹種通俗易懂、流暢優美、仍保留著曲牌名稱的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