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下效。存乎中,形於外。
譯文
在上者怎樣做,在下者就跟著學。(指上面的人(領導)怎樣做,下面的人(下屬)就跟著怎麽做。多用於貶義。)心裏有,(就會)表現在外面。(指)
出處
1、上行下效。
漢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
2、存乎中,形於外。
壹說《黃帝內經》:“有諸形於內,必形於外。”
壹說《禮記·大學》:“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另見《資治通鑒》:“為人君者,動靜舉措不可不慎,發於中必形於外,天下無不知之。”
註釋
1、“上行下效”這句話語出漢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唐司空圖《華帥許國公德政碑》:“既忠既孝,上行下效。”《元典章·戶部七·雜例》:“省庫取受壹分,路取至十倍,上行下效,舊弊未除。”袁靜《不可戰勝的力量》:“有老首長傳、幫、帶,他壹言壹行,壹舉壹動,都起到榜樣和模範作用,上行下效,身教勝過言教嘛。”
2、效:效仿;模仿。
3、“存乎中,形於外”這句話出自《黃帝內經》:“有諸形於內,必形於外。”原意是,人的身體內有了毛病,壹定會在身體表面顯現出來。引申到人的思想和品質等方面,這句話用來形容:(1)人的內在氣質,必然會在言行中體現出來。(2)人的思想境界,壹定會在言行中表現出來。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是從正面表達了“有諸形於內,必形於外”的道理。“言為心聲”“相由心生”等也表現了這壹思想認識。壹說出自《禮記·大學》:“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意思是,壹個人如果內心真誠,能在其外表中看出來。“慎獨”是儒家講究的重要概念,是對個人道德水平的至高要求,意思是壹個人獨處時還能保持謹慎不茍。壹個人可能在言辭中處處粉飾自我,但其品行終究會在行動中暴露出來。不少涉貪腐的官員被抓後,人們往往發現,此前不久他們還在大談特談為官清廉之道。勉強裝可以混過壹時,卻終究難免百密壹疏,如果長期心口不壹,在其氣質上、行為中也會有所異常。另《資治通鑒》:“為人君者,動靜舉措不可不慎,發於中必形於外,天下無不知之。”強調“正心”對於治國的重要意義,認為君王必須守禮樂之道本,以仁義為利等,“信”“善善惡惡”“謙己拒諛”等幾方面應有的品格,顯得成為突出。
4、存:存在;有。
5、乎:相當於“於”,介詞,表示處所,在。
6、中:指心。
7、形:名詞作動詞,表現;顯露。
8、外:外面;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