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別人不了解我,而我並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出自《論語》第壹章《學而》,原文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整句翻譯是:孔子說:“學習後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擴展資料: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現實意義:
人生並非總是壹帆風順,若是身懷才學,卻找不到運用施展的時機,處於被埋沒的人生逆境,也不去怨恨什麽,保持內心平和,這種溫和的處世態度,是儒學君子所必須具備的道德修養,也是自身才學的壹部分。
孔子老先生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他頂著聖人的頭銜,名動於諸侯,然而周遊列國壹十四年,始終不得重用,可謂是不得誌到極點了。然而他始終不曾放棄,晚年回歸魯地後,依舊傳學不休,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最終成為往後兩千多年治理天下的根基,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