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在《嚴先生祠堂記》裏為我們講了壹個皇帝與“老百姓”的故事——
嚴子陵先生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老朋友,平時按照道義原則互相尊重,等到光武帝登上皇帝的寶座,獲得聖人所說的大好時機,使天下億萬男女成為他的臣仆和婢妾,天下還有誰超過他呢?只有嚴先生拿自己的清高節操壓倒他。嚴先生拒絕封官,回到富春江,這種行為符合聖人所說的清高,把高大的車子、貴官戴的帽子看得跟汙泥壹樣,天下還有誰超過他呢?只有光武帝按照朋友禮節很謙恭地接待他。別人都追求名利,嚴先生獨不肯為官,重視自己的生活態度。以高貴的身份尊敬地位低賤的人,就會獲得人民的愛戴。光武帝做到了這壹點,原來嚴先生的思想是高出於日月之上的;光武帝的度量,是把天地都包括了。不是嚴先生,光武帝不能成為偉大;沒有光武帝,嚴先生不能成為高尚的人物!
嚴子陵壹介“白身”,卻能以自己的清高節操“壓倒”統治萬民的皇帝!這種“壓制”的確高尚;光武帝甘心被“壓”,以禮待人,也的確是偉大的君王!歷代當官的,不論官大官小,都是他統治那壹個地方的“人頭”、“人王”,老天老大,他就是老二,天不怕地不怕,他們能怕誰?但當他們面對那些不畏強權、不為高官厚祿而折腰的名人賢士;面對那些清高自律,無欲無悔的正人君子;面對那些剛正不阿、寧折不屈的英勇武士;面對那些敢說敢講,不留情面的賢人誌士……他們也不得不低下高昂的頭,以膽怯的、以敬畏的、以謹慎的態度去以禮相待。除暴君、昏君、庸君可對他們亂捕、亂逮、亂關、亂打、亂刑、亂處死以外,只要稍有官德的人,都要以尊重之心去對待這些正人君子,以求自己有個好名聲、好德行、好節操!清官、有德行的官更是如此,他們把尊重、敬畏有才能的人,特別是尊重、敬畏那些無職、無權的平民百姓的有才能的人,作為修身養德的壹個重要行為。不然,劉備三顧茅廬,也決不是單單為了尋找壹個軍師!這壹步做好了,可以取信於天下,讓更多的名人誌士投奔到自己的帳下,擴大自己的陣營,傳揚自己的美德,利於爭霸天下,英名千古流芳!不這樣做,他們什麽也不會得到!
那些賢明人士,有了聖明君主的尊貴禮遇,身份更加高大,德行更加純潔,行為更加神聖!他們壹方面烘托了君主的聖明,又依靠聖明的君主而達到自己的高尚和偉大!他們不怕君主不用他們,妳越不用他們,他們就愈高大、愈清高,反而說明君主的無能與昏庸!在這些人面前,君主用他們、尊重他們,說明他們的才能出眾,學識顯赫!君主不用他們並不影響他們才能的遠播與聖潔。君主在他們面前與其讓自己處於“昏庸”、“無能”之地,不如去尊重、敬畏他們,能用的賦於他們高官,不能用的以尊貴的禮節去對待他們,使自己在這些偉大的人才襯托下,也高尚和偉大起來!這就是領導“怕”——尊重、敬畏人才的真正原因!
聖明的君主沒有偉大的人才輔佐、襯托是不能成為聖明的;偉大的人才如沒有聖明的君主的尊重、重用,也是不能成其為偉大的!只有兩者相依相輔、相映成輝,這聖明和偉大才能在歷史的畫冊上,點綴出華麗、秀美的篇章!臉上的灰塵帶著時間的子孫,身上的汗體帶著淚水的輪回```
2. 形容不願意放棄但又必須放棄的古文有哪些
屏卻相思,近來知道都無益。不成拋擲,夢裏終相覓。 醒後樓臺,與夢俱明滅。西窗白,紛紛涼月,壹院丁香雪。
具體原文如下:
這首詩名字叫做《點絳唇》
作者王國維,是唐朝的壹名偉大詩人。
此詞抒寫為相思纏擾的惆悵心情。委婉曲折,新穎別致。
上片寫明知相思無益,決心將其放棄,但相思又難“拋擲”,所以“夢裏終相覓”。
下片寫醒後情景:夢中樓臺,還隱約可見,若明若滅。最後以景作結,用月下丁香烘托
人物的孤寂與惆悵,想要放棄人生理想,又不會放棄的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