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李治簡介 大唐皇帝李治資料大全

李治簡介 大唐皇帝李治資料大全

李治簡介 大唐皇帝李治資料大全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後長孫氏,是為唐太宗嫡三子。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出生於東宮的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李治被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同輔政。非常重視解決農民的問題。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後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幹擾。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後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李治簡介,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唐高宗即位後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壹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唐高宗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謚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謚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本名:李治

別稱:小名雉奴

字號:字為善

所處時代:唐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長安城太極宮,東宮之麗正殿

出生時間:628年7月21日

去世時間:683年12月27日

主要作品:《監國求賢令》、《諭普光寺僧眾令》、《為文德聖皇後薦福令》等

主要成就:開創永徽之治,滅高句麗、西突厥等,唐朝版圖達到極盛

年號:永徽、顯慶、麟德、總章、弘道等

廟號:高宗

謚號:天皇大帝、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陵寢:乾陵

在位時間: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庚寅,李治出生於長安東宮的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貞觀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並州都督之職。

李治幼而聰慧,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開始由著作郎蕭德言教授《孝經》,唐太宗問道:“妳認為這部《孝經》中什麽最重要?”李治對答道:“孝道最為重要,幼年侍奉雙親,長大後侍奉君王,最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廟堂之上想著為國盡忠,退居在家的時候想到是勸諫君主的過錯,糾正其惡。”唐太宗聽聞大喜,說道:“妳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夠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貞觀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後長孫氏去世,晉王李治才九歲,悲哀思念之情感動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從此特別受到寵愛。不久被任命為右武候大將軍。

唐太宗晚年,由於寵愛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導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壹方爭奪儲位。貞觀十七年(643年),由於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

緩和矛盾

唐太宗末年的遼東戰役使“貞觀之治”出現危機,李治登基後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壹帶就爆發了陳碩真領導的農民起義,階級矛盾再次尖銳。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時的三日壹朝改為壹日壹朝,勤勉執政。

人事方面

即位之後,重用太宗舊臣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頗有貞觀之治之遺風。永徽二年(651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還給百姓。

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辛茂將、盧承慶、許圉師、杜正倫、薛元超、韋思謙、戴至、張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唐太宗冷落。

編纂法律

永徽三年(652年),編成《唐律疏議》,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壹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風格和基本特征,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對後世及當時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相對

唐太宗李世民:①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②汝能孝愛如此,吾死何恨!

《舊唐書》:“大帝往在籓儲,見稱長者;暨升旒扆,頓異明哉。虛襟似納於觸鱗,下詔無殊於扇暍。既蕩情於帷薄,遂忽怠於基扃。惑麥斛之佞言,中宮被毒;聽趙師之誣說,元舅銜冤。忠良自是脅肩,奸佞於焉得誌。卒致盤維盡戮,宗社為墟。古所謂壹國為壹人興,前賢為後愚廢,信矣哉!”贊曰:“藉文鴻業,僅保余位。封岱禮天,其德不類。伏戎於寢,構堂終墜。自蘊禍胎,邦家殄瘁。”

《新唐書》:“武氏之亂,唐之宗室戕殺殆盡,其賢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遺德余烈在人者未遠,而幾於遂絕,其為惡豈壹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於知子,廢立之際,不能自決,卒用昏童。高宗溺愛衽席,不戒履霜之漸,而毒流天下,貽禍邦家。嗚呼,父子夫婦之間,可謂難哉!可不慎哉?”

蔡東藩:高宗為色所迷,昏庸已甚,貶勛舊,斥忠良。

呂思勉:只有高句麗……高宗乘其內亂李治簡介,把百濟和高句麗先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

《新唐書·本紀第三·高宗》

《資治通鑒·唐紀·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