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這是黨的十七大主題,它鮮明地回答了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舉什麽旗、走什麽路、以什麽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麽樣的目標繼續開拓奮進的重大問題。這壹主題,既是大會的主題,也是面向未來黨和國家整個事業和工作的主題。學習和貫徹十七大精神,必須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這壹主題壹、 旗幟是標誌、象征與方向。旗幟展示的未來,代表前進的方向。旗幟有外在的形式、樣式,也有豐富的內涵。 從外在形式看,旗幟是壹種標誌或儀表,與人的儀表壹樣,不同的儀表可以反映出壹個人的不同職業與身份。著學生裝的壹般是學生,著軍裝的壹般是軍人,著工作服的壹般是工人等等。再如中國國旗,它是由紅色長方\\形旗面與黃色的五個五角星組合的,於是也叫五星紅旗。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有形式必然會其特定的內涵。 從內涵上看,通過人的外在儀表也可以判斷壹個人的內在性格與氣質。再如中國國旗,紅色象征革命,及烈士的鮮血染紅;黃色代表中國人是黃色人種;大星象征中國***產黨;小星象征全國人民,每個都有壹個角指向大星,象征全國人民團結在黨的周圍。 五星紅旗,作為中國的標誌,已經和我們的主權與尊嚴緊緊地連在了壹起。到北京天安門廣場看升旗,已經成為每天清晨廣場上壹道獨特的風景。尤其是到了每年國慶節這壹天,天安門廣場內外更是有無數道虔誠而熾熱的目光,直射向那面隨同噴薄而出的朝陽壹起緩緩升起的旗幟。 不同的旗幟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內涵,不同的內涵將表明不同的主張與方向。政黨的旗幟也是這樣,壹個政黨的旗幟,將表明壹個政黨的主張。旗幟是方向,旗幟是目標。旗幟問題是涉及黨和國家命運的根本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決定因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就是中國***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旗幟,是壹面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壹面凝聚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是壹面指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旗幟。 黨在不同時期,有不同任務目標,所舉旗幟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十六大提出的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十七大提出的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十六大與十七大在舉什麽旗幟上提法不同,是因為所面臨的形勢任務有所不同。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本質等論述,其很大成份是探索性的,沒有形成完整思想體系。鄧小平有句名言叫“摸著石頭過河”。十七大提出的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在繼承、發展鄧小平理論過程中,認真總結改革開放29年的來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了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及基本原則、任務目標後提出的。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所代表的當今中國***產黨的形象及前進方向,具有雙重含義:壹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壹是要立足我國實際賦予社會主義鮮明的中國特色。對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新問題、新矛盾產生的認識上的誤解或分歧,從認識根源來說,往往都是因為只是強調了這雙重含義的某壹個方面,或從根本上否定了這雙重含義。十七大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必將成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同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中國***產黨的形象,是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的成功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中國***產黨人探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行動指南。旗幟、道路、理論體系三者是統壹的,相輔相承的,對中國***產黨來說,缺壹不可。黨的十七大的偉大歷史功績就在於,在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的關鍵時刻,它不僅高揚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而且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前進的道路,同時全面系統地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十七大所給予我們的最為寶貴的財富。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什麽樣的道路 “道路”顧名思義其應有兩種含義,壹是供各種車輛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設施。按其使用特點分如公路、城市道路、廠礦道路、林區道路及鄉村道路等。二是事物發展、變化的途徑。如人生道路、社會主義道路等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道路的第二種含義,是對道路的升華。人生的路有很多種,有貧窮的,有富貴的,有壹生平平淡淡的,有壹生坎坎坷坷的,但結果都是壹樣的,都必將走向死亡,只是人生的過程不同而已,人生過程的關鍵是要找到壹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國家發展也是壹樣,也要找到壹條適合自己國家發展的道路。 建國初期,毛澤東等老壹輩革命家選擇了中國要走社會主義的道路,並堅持學習了蘇聯的模式,用三年時間完成了社會主義的改造,用高度的計劃經濟模式,進行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 文化大革命以後,有人提出否定社會主義道路,當時定義為“資產階級自由化”。鄧小平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即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資本主義與市場經濟模式分開,大膽的引進了市場經濟模式,依據我國的國情,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從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改革實踐在我國搞的是轟轟烈烈,很有成效。現在回頭看,無論是計劃多點,還是市場多點,只要有利於國家發展,促進民富國強就是好主義。企業改革也是壹樣,無論如何改革,企業能發展,職工生活的更好,改革的路就算對了,反之,無論有多少理由,都毫無疑義。“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同富裕。貧窮和兩極分化,都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實踐,對我國的發展道路人們認識越來越清楚。正如十七大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體現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是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基本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產黨人帶領人民實現強國富民和民族復興的道路。 十七大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對這條道路進行了精辟的概括為:在中國***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條道路全面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實踐壹再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發展中國、富強中國、振興中華的唯壹正確的道路。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 十七大特別提醒全黨,我們黨所成功走出的這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改革開放是密不可分的。在新的發展階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繼續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這是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道路,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道路,歸根到底,是壹條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的道路。要使這條道路越走越寬廣,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社會和諧,堅定不移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鬥。三、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行動指南,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保證。這個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它的主線或主題,就是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提出和回答的三大歷史性課題。它的哲學基礎,就是壹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它的基本內容,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壹整套系統戰略思想。如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理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軍隊現代化和國防建設理論,“壹國兩制”與和平統壹祖國理論,執政黨的先進性建設理論等等。其中,處處閃爍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更多的則是我們黨根據時代要求講出的自己的新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來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又是我們黨繼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行動指南,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理論形態。 黨的十七大把改革開放以來不同階段我們黨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成果和最新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第壹次統壹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十七大的壹個重大的理論亮點,其深刻意義就在於:壹是它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在結構的連貫性。二是它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放性。三是它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鄧小平同誌指出:“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壹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前提下,自覺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以適應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要求。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必須圍繞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把改革開放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通過深化改革,解決體制轉變中的深層次矛盾和關鍵問題;通過擴大開放,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新時期29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增強的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推動科學發展,就是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壹、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 促進社會和諧,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同建設、***同享有的原則,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什麽問題?是民生問題。社會建設以民生為重,如發展教育,擴大就業,完善分配體制,建立社會保障體制和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完善社會管理等等。 目前收入差距較大是不爭的事實。主要表現在:壹是城鄉之間收入差距較大;二是區域之間收入差距較大;三是行業和部門之間收入差距較大;四是階層之間收入差距較大。收入差距過大,超過了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危及到壹部分人最基本的生存和發展,就可能引起不同階層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從而破壞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公平分配的基本要求就是所有人能夠***享社會主義改革發展的成果,不能出現富的越富、窮的越窮的情況,這就要求加強政府在社會再分配中的調節作用,縮小這種差距,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壹個合理的範圍之內。這裏,壹要完善稅收制度。通過稅收調節收入過高者的收入,同時取締非法收入。二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使分配傾向貧困地區,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經濟,實現城鄉、區域之間協調發展。三是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通過註重社會公平,提高低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促進***同富裕”的措施,從而保證全體人民***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保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科學發展、社會和諧,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同願望,必須貫穿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過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鬥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必然經歷的發展階段,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壹以貫之的奮鬥目標。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誌就提出了小康社會、小康之家、小康狀態等重要概念。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報告都對到20世紀末達到小康生活水平提出過要求。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