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外表:體重減輕、表情平淡、疲倦、眉頭深鎖、垂頭喪氣、抑郁、悲傷、退縮、不想動、儀表不整、註意力不集中、有時顯得激動及坐立不安。
當情緒由悲哀轉變成正常或高昂時須特別小心,此為高度危險期。
⒉思想:感到無助、無望、空虛、無能及強烈的孤獨感,有喪失、羞恥、失望的感覺,無價值感、自尊心低落、思考及綜合能力減低、自責感深、仇恨感、憤怒,有時無法控制自己的沖動行為。
⒊言語:說話慢、不願與人溝通、表現出想死的念頭,可能直接用話語表示,也可能在作文、作詩、詞曲中表現出來;
例如:「他們沒有我會更好」「若我不在也無人在乎」「妳是否曾想過死亡會是什麽滋味?」「我真希望躺下去永不醒來」「我想要死」「我無法再承受,我想完全結束掉」「我很難過,真想放棄壹切算了」「死了就沒有痛苦」等。
⒋行為上的線索: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抑郁癥狀毫無理由的消失。立遺囑,交代後事。寫告別信給至親好友。清理自己所有的東西。將自己心愛之物贈送他人。
閱讀有關死亡的資料。對所有周遭事物失去興趣。社會隔離,如少與家人、鄰居、親戚朋友往來。突然增加酒精的濫用或藥物的濫用。
⒌環境上的線索:重要人際關系的結束。家庭發生大變動,如財務困難、搬家。顯示出對環境的不良反應,並因而失去信心。
⒍並發性的線索:從社交團體中退縮下來。顯現出抑郁的征兆。顯現出不滿的情緒。睡眠、飲食規律變得紊亂,失眠、顯得疲憊、身體常有不適、生病。
面對自殺行為的處理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傾聽。要註意傾聽自殺者所說的每壹件事,
核對壹下妳想聽到的,這表示妳「要」了解他所說的,且表示妳要正確「了解」,要與企圖自殺者建立良好的關系,先排除自己主觀的價值判斷及道德感去接觸當事人;
真誠的去幫助他,是相當重要的。要以支持、關懷的態度去了解他的感受與困難,給予他心理上的支持。
選擇安靜及有隱私的環境來討論各種問題,當事人可能會較願意說出自己的心事。
★ 要做的事 :
1.相信他並試著把焦點放在問題本身
2.聆聽表現出妳的關懷,就是壹種支持力量
3.尋求更多的幫忙
4.移開可能致命的武器
5.在協助中保持冷靜並保護好自己
6.深入自殺企圖問題核心
7.如果自殺的危險程度是致命的,應轉送精神科醫院,接受治療。
值得註意的是,盡量避免以「為什麽」的問句開始。
「為什麽」意味因果關系,會引發壹種父母或權威性的質問「為什麽妳如此做?」,這種問句在評估自殺危機根源是重要的,但不適合在溝通之初就使用。
但是可以直接問「妳想自殺嗎?」並且直接探問他有關自殺的想法、企圖、計劃等問題。這樣可以幫助評估自殺的危險性,而且越是了解當事人的計劃,越能幫助有效的營救。
最後,壹定要確認當事人等壹下要做什麽、去哪裏、和誰在壹起等。
☆不要做的事:
1.不要提供意見:如「 壹切都會轉好的。」、「 不要胡思亂想。」
2.不要發誓保守秘密
3.不要爭辯自殺是對是錯
4.不要增加罪惡感
5.不要告訴當事人,他/她只是開玩笑的。
6.不要企圖說服當事人自殺是錯誤的行為。
7.不要讓自殺者獨自壹人,除非妳確定他已無自殺企圖的危險。如果妳不確定狀況,可以尋求更專業的判斷。
8.不要對過去自殺的企圖使用「成功」或「不成功」的字眼。談自殺的適當字眼,
如「自殺想法」「自殺企圖」與「自殺死亡」,成不成功意味著沒有把事情做正確,「自殺不成功」的說法使他產生「連這件事都做不好」的感受。
9.不要「自行」為他找下來的理由,不要說:「多為妳的親人著想吧!」。
自殺者最常說的壹句話是什麽?答案是「沒有人在乎我」。
妳可以說:「當妳消失之後,壹定會有某人或某物會想妳吧!那會是誰?或什麽事或物」?
讓他找壹個活下去的理由,該理由可以是壹個人或壹個對當事人而言有價值的事或物。
但是,不要「自行」為他找下來的理由,不要說:「多為妳的親人著想吧!」。
結語
近年來,自傷或自殺的事件頻傳,也受到人們的重視。
然而自殺的問題根源並非完全在於自身的適應壓力或能力等,而是給予壓力的大環境;原生家庭、學校等。
如果大環境的壓力重且不改變,即使通過有心人士或專業人員的協助,自殺傾向者依然得繼續面對導致其自傷或自殺的根源,
並且欠缺自殺防治的配套措施,溝通將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這是值得我們註意的事。
此外,更不要忽略長期壓力可能已經導致腦功能的變化,有些人可能已經導致抑郁癥,協助其就醫與求助,得到適當與合宜的治療更是不容忽視的。
本文選自醫兔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