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5人/km2
興海縣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西南部。總面積13158平方千米。總人口6萬人(2004年)。以藏族為主,還有漢、回、蒙古、東鄉、土家、滿等民族。縣人民政府駐:子科灘鎮,距州府駐地157千米。郵編:813300。代碼:632524。區號:0974。拼音:Xinghai Xian。
興海縣轄3個鎮、4個鄉:子科灘鎮、河卡鎮、曲什安鎮、溫泉鄉、龍藏鄉、中鐵鄉、唐乃亥鄉。境內有:賽什墉牧場。
全縣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其南部地區河流縱橫,林木廣布,植被良好,四季松柏常青,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北部地區地勢開闊平坦,牧草廣茂,是優質的天然牧場。黃河從西向東北流經縣域,境內有黃河壹級支流曲什安河和大河壩河,兩河長期沖刷形成兩條沖積河谷地帶,沿河兩岸地勢較低,氣溫暖和、水源充足、物產豐富。全縣海拔2590——5320米,平均海拔4300米;年最高氣溫24℃,最低氣溫-25℃;年平均降水量353毫米,年日照時數4431.8時,屬高原大陸性氣候。
人口資源
全縣現有人口5.4萬余人,居住著藏、漢、回、蒙、撒拉、東鄉、土族等民族。全縣總面積12100平方公裏,其中草原面積1515、42萬畝,耕地面積73377畝,縣轄8鄉1場56個行政村。境內蘊藏著銅、鉛、鋅、錫、金、銀、銻、五彩石等多種礦產資源,屬全國22個重點找礦縣之壹,是青海省10個重點資源開發縣之壹,其中賽什塘、銅峪溝等地的銅礦蘊藏量達110萬噸, 黃金約20噸,潛在價值300多億元。此外境內河流眾多,落差大,形成豐富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43萬千瓦,僅曲什安河就可建造四座梯級水電站,裝機容量可達12萬千瓦。
牧業發展
興海縣是壹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縣,全縣地域遼闊,牧草豐茂,發展高原畜牧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是近幾年來 ,全縣重點發展了圍欄、暖棚、定居、畜牧扶貧四大工程,強化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科技成果,狠抓畜疫防治工作,使畜牧業這壹傳統產業得到全面的發展。興海縣農業區主要分布在沿黃河、曲什安河、大河壩河等光熱條件較好的河谷地區,農產品以小麥、青稞、油菜、洋芋、蠶豆為主。
興海縣工業企業以礦產、水電資源開發為主,特別是立足縣域鉛、鋅、銅、金、銀等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高的特點 。
社會建設
歷年來,興海縣十分重視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衛生醫療事業,不斷加大醫療衛生事業基礎設施投資,吸引外來優秀醫療人才,已形成了壹整套醫療、預防、保健體系,提高了城鄉居民和農牧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全縣現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81個,醫療、衛生計術人員320人,特別是隨著近幾年藏醫藥事業的發展,湧現出壹批優秀的藏醫醫療人才,提高了全縣醫療衛生水平。興海縣城城鎮服務功能齊全,通訊方便快捷,水電充足,市場繁榮,交通便利,街道整齊、潔凈,環境優美,成為高原城鎮建設的壹個亮點。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唐屬土蕃,明屬尕甘思宣慰司地,明末清初隸和碩特蒙古政權,清雍正後受中央王朝“欽差總理青海蒙古番地事務大臣衙門”節制,民國初改隸青海辦事長官,後改隸蒙番宣慰使和甘邊寧海鎮寧使。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後為***和縣轄地,1939年置興海設置局,治大河壩,隸青海省第五行政督察區,1943年設興海縣,改隸青海省第三督察區,1947年由省直轄,1952年興海縣改為興海藏族自治區,1952年改為興海縣,隸海南藏族自治區(州),1959年由大河壩遷至子科灘。
2000年,興海縣轄8鄉,縣府駐子科灘(在唐乃亥鄉境內)。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958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河卡鄉 11565 溫泉鄉 5457 唐乃亥鄉 6945 大河壩鄉 7674 曲什安鄉 5152 中鐵鄉 5285 桑當鄉 3917 龍藏鄉 4600 子科灘城關未批鎮 6431 賽什塘牧場虛擬鄉 1521 河卡種羊場虛擬鄉 1033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號文批復:撤銷大河壩鄉,設立並命名為子科灘鎮(遷至子科灘);撤銷河卡鄉,設立河卡鎮。
2001年底,興海縣轄2個鎮、6個鄉,1個居委會、61個村(牧)委會。
子科灘鎮:駐子科灘,轄1個居委會(城關)、7個牧委會(泉曲、納洞、青根河、黃清、恰當、日幹、直亥買)。
河卡鎮:駐河卡,轄10個牧委會(羊曲、克覺、三賽外、燈塔、葉龍、都臺、紅旗、寧曲、吾勒赫、卻旦)。
桑當鄉:駐桑當,轄5個村委會(桑當、明星、夏塘、切蔔藏、野馬臺)。
唐乃亥鄉:駐中村,轄9個村委會(加吾溝、沙那、念青、龍曲、上鹿圈、下鹿圈、上村、中村、下村)。
曲什安鄉:駐東大米灘,轄5個村委會(莫多、塔洞、大米灘、團結、才乃亥)。
龍藏鄉:駐尼買,轄8個牧委會(浪琴、賽日巴、桑什鬥、木果、麻日毛、日旭、秀尕納洞、尼買)。
溫泉鄉:駐南木塘,轄6個牧委會(南木塘、溫泉、長水、多巴、尕科河、蓋什幹)。
中鐵鄉:駐吉浪,轄7個村(牧)委會(吉浪、恰青、杜宗、鬥後塘、龍吾隆、然莫、團結)。
賽什墉牧場:駐賽什塘,轄4個村(牧)委會(畜牧壹隊、畜牧三隊、農隊、馬隊)。
2005年,興海縣轄2個鎮、6個鄉:子科灘鎮、河卡鎮、溫泉鄉、龍藏鄉、中鐵鄉、曲什安鄉、唐乃亥鄉、桑當鄉。
2006年8月,經青海省政府批準,海南州將原有的40個鄉鎮調整為36個鄉鎮,其中:撤銷興海縣曲什安鄉,設立曲什安鎮,實行鎮管村體制;撤銷興海縣桑當鄉,將桑當鄉的桑當、明星、夏塘、野馬臺4個村劃歸興海縣唐乃亥鄉,並將桑當鄉的切蔔藏村劃歸興海縣子科灘鎮管轄。
鄉鎮簡介
子科灘鎮(Ziketan Zhen) 位於縣境東部。人口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2%,面積0.3萬平方千米。轄泉曲、納洞、青根河、黃青、日幹、恰當、直亥買7個牧委會。1953年屬夏蔔區,1958年設大河壩公社,1963年改為大河壩鄉,1969年改為大河壩公社,1984年改為大河壩鄉(Da He Ba Xiang),駐地距縣府駐地17千米。2001年,改為子科灘鎮,政府駐地遷至子科灘,轄1個居委會、7個牧委會。
河卡鎮(Heka Zhen) 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82千米。人口1.1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2%。面積0.2萬平方千米。轄羊曲、上遊、幸福、燈塔、白龍、都臺、紅旗、寧曲、五壹、卻什旦10個牧委會。1953年屬河曲乎區,1958年設河卡公社,1961年改為河卡區,1963年設河卡鄉,1969年改為河卡公社,1984年改為河卡鄉。2001年,改為河卡鎮。
唐乃亥鄉(Tangnaihe Xiang) 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府18千米。人口0.8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9%,還有漢、回、土等民族。面積668平方千米。轄上村、中村、下村、上鹿圈、下鹿圈、加吾溝、沙那、念青、龍曲9個村委會。1953年建唐乃亥區,1958年改為唐乃亥鄉,後改為唐乃亥公社,1963年改為唐乃亥鄉,1969年改為唐乃亥公社,1984年改為唐乃亥鄉。
曲什安鄉(Qu Shi An Xiang) 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38千米。人口0.5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3%。面積725平方千米。轄大米灘、團結、才乃亥、莫多、塔洞5個村委會。原為***和縣曲什安鄉,1958年劃歸興海縣,同年並入五龍公社,1961年分設為曲什安鄉,1969年改為曲什安公社,1984年改為曲什安鄉。
中鐵鄉(Zhong Tie Xiang) 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40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3%。面積903平方千米。轄杏浪、杜宗、恰青、然莫、龍吾隆、鬥後塘、民族7個村(牧)委會。1956年屬隆吾龍區,1958年並入五龍公社,1961年分設中鐵公社,1963年改為中鐵鄉,1969年改為中鐵公社,1984年改為中鐵鄉。
龍藏鄉(Long Zang Xiang) 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34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2%。面積869平方千米。轄尼買、浪琴、賽日巴、桑什鬥後、木果、麻日毛、日旭、納東8個牧委會。1956年屬隆吾龍區,1958年屬五龍公社,1961年設龍藏鄉,1969年改為龍藏公社,1984年改為龍藏鄉。
溫泉鄉(Wen Quan Xiang) 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府駐地51千米。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面積0.3萬平方千米。轄南木塘、溫泉、長水、尕科合、多巴、蓋什幹6個牧委會。1958年設溫泉公社,1963年改為溫泉鄉,1969年改為溫泉公社,1984年改為溫泉鄉。
桑當鄉(Sang Dang Xiang) 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13千米。人口0.5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5%,還有漢、回、土等民族。面積505平方千米。轄桑當、明星、夏塘、曲蔔藏、野馬臺5個村委會。1956年為唐乃亥區夏唐鄉,1958年並入大河壩公社,1960年析置夏唐公社,1963年又並入大河壩公社,1970年分設桑當公社,1984年改為桑當鄉。
2020年8月24日,農業農村部推選興海縣作為“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
2018年12月29日,國家民委命名興海縣為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2018年9月,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出爐,興海縣在列。
2016年2月16日,興海縣上榜2015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