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足類動物所以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是與其具有多種食性及取食方式相關的。
腹足類動物包括有植食、肉食、腐食、懸浮取食,以及寄生等多種不同的食性。 包括前鰓類中許多海產及淡水生活的種類、絕大多數的後鰓類及肺螺類。植食性是腹足類中最重要的取食習性。
植食性的腹足類是以各種海藻,水生或陸生植物為食,根據不同的生活環境而取食不同的植物,有些種甚至造成農業上的危害。
腹足類是以齒舌做為刮取食物的器官,齒舌的取食方式也因種不同,具有銼、刷、刀及運輸器官等多種機能。齒舌上有成排的細齒,每個橫排細齒的數目可由幾個到幾百個,分為中央齒(central tooth),通常壹枚、其兩側為側齒(lateral teeth)壹對到許多對,再兩側為壹對到許多對邊緣齒(marginal teeth)。每種細齒的形狀、數目及排列等特征為分種屬的依據之壹。
在植食性種類中,原始的種類齒的數目多,結構簡單壹致呈扇形排列,肺螺類的大蛞蝓的齒數可多達26 800個。高等的種類齒的數目減少,齒的頂端還有鋸齒。
齒舌回收時,邊緣齒可以收集食物,再經齒舌帶送入食道。在壹些後鰓類及肺螺類口腔內除了齒舌之外,還有顎(jaw),它是壹種角質結構,以幫助齒舌切割食物。
它們的食道或胃的前端變成了嗉囊(crop)及砂囊(gizzard),例如海兔嗉囊是食物暫時貯存的部位,而砂囊內常裹有幾丁質(海兔)或含有許多砂粒(淡水螺)以幫助研磨食物。陸生的種類沒有砂囊。其消化作用由嗉囊進行,在壹定程度上代替了胃的作用,例如蝸牛。
食道之後即為胃,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場所。
在前鰓亞綱中,由於扭轉,胃的位置也倒轉,即食道在胃的後端進入,腸由胃的前端通出。在原始的種類,例如原始腹足目的許多種,胃與原軟體動物相似,胃內仍保持有晶桿囊、晶柱、胃楯、篩選區等結構,消化道也較長,仍行胞外消化與胞內消化。在較高等的種類,如中腹足目及新腹足目,胃已失去了原始結構,而或多或少的變成了壹個簡單的囊,已完全行胞外消化,如田螺,並具有發達的肝臟。
胃接受肝臟及各種消化腺所分泌的酶進行食物的消化,其消化酶主要是澱粉酶及纖維素酶。胃後即為腸,在植食性的種類,腸道壹般很長,而且盤曲,腸壁向內突起形成脊與溝。腹足類其食物在消化道中的運行,特別是在胃與腸中的運行是由纖毛作用的推動而不是靠肌肉的收縮。
在原始的種類,胃壁內有篩選區等結構,腸壁內也有壹系列的脊與溝,但這些脊與溝結構簡單。在較高等的種類,胃壁及腸壁內的脊與溝也較復雜。溝與脊的表面布滿了纖毛。由唾液腺分泌物粘成的食物索進入胃內後,由消化酶將粘液除去,又形成食物顆粒,這些食物顆粒在經過胃、腸的脊與溝時,按顆粒的大小進行了分類,微小的顆粒落入溝內,再由溝內的纖毛擺動將顆粒向後運行,胃壁篩選出的微小顆粒還可進入消化盲囊中進行胞內消化及吸收。消化道內較大的顆粒只能在脊上向後運行或在胃內進行胞外消化或進入腸道,不能消化的食物顆粒形成糞便經肛門開口在外套腔排出體外。在進化的種類由於溝與脊的復雜化,可以同時篩選分離出4種或更多種大小不同的顆粒,分別在不同的溝與脊中運行。
食物在消化道中的這種運行方式可見於所有的軟體動物中。 後鰓亞綱及肺螺亞綱極少數為肉食性的。其消化道的前端常形成吻,周圍包有吻鞘,吻中含有口腔、齒舌。取食時是由於頭部充血而將吻伸出,縮回時是受肌肉控制,由縮吻肌將吻鞘拉回。
肉食性種類的齒舌上細齒的數目減少,但硬度增加,齒舌末端有倒勾、棘等,適合於切割及撕裂食物,有時齒上還有毒腺。壹種肉食性的芋螺(Conus),齒變成了單針狀,中央具溝,末端具倒刺、基部有毒腺,其分泌物可以麻醉及殺死捕獲物。肉食性種類口腔中常有顎,消化道壹般較植食性的短,消化腺分泌的酶主要是蛋白酶。還有壹些肉食性腹足類具有鉆孔取食的習性。
例如中腹足目的玉螺(Natica)、乳玉螺(Polinices),新腹足類的骨螺、紅螺(Rapana)等,其足的前端有壹個可外翻的腺體,它可以分泌酸性物質,以溶解殼的有機質及鈣質成分。這些動物取食其他軟體動物時,先用齒舌研磨捕獲物的外殼,再由腺體分泌酸性物,如此反復多次,直到殼被穿透之後再用吻取食或用顎取食。
在肉食的裸鰓目中壹些種具有很有趣的生物學現象,它們在取食腔腸動物之後,能將腔腸動物的刺細胞通過胃、盲囊最後貯存在背部的皮膚中,用來做自己的防衛工具。
當這些腹足類遇到敵人時,可以將刺細胞放出,其排放的機制是肌肉收縮產生的壓力而放出,刺細胞被排放之後可再從食物中得到補充。不同種的裸鰓類,有固定的刺細胞,可能是由於裸鰓類取食不同的腔腸動物所致。 例如織紋螺(Nassarius)、觿螺(Hydrobia)等,它們大量的出現在潮間帶,數量多時每平方米達到三萬頭觿螺。
它們以潮汐帶來的沈積物碎屑或腐爛的有機物顆粒為食。壹些生活在淤泥較多的地方也多有這種取食方式。
還有壹些腹足類為懸浮取食者,例如履螺(Crepidula)它們的鰓絲高度延伸以增加鰓的表面積,以便於捕捉各種浮遊生物或微個的食物顆粒,其外套腔很小,僅在身體前端留有小縫,水由左側流入再由右側流出,隨水流帶入外套腔的浮遊生物被鰓絲上的粘液捕獲,然後送入口內。壹些管居的蠕蟲狀的螺類,例如小蛇螺(Serpulorbis)可以利用足腺分泌粘液,粘液排出殼外被波浪作用分散成許多細粘液絲,分布在殼口周圍,藉以誘捕浮遊生物。相鄰的個體之間所分泌的粘液絲互相連接,形成誘捕網聯合誘捕。
有趣的是懸浮取食的與沈積取食的後鰓類胃又重新出現了晶桿囊與晶桿等結構,它們的形態與雙殼綱的晶桿十分相似,這可能是由於它們的取食習性及取食方式相似所造成的次生現象。腹足綱中還有極少數種類為寄生生活,並經過外寄生發展到某些種的內寄生。 外寄生的種類僅涉及口區與消化道的改變,例如短口螺(Brachystomia),小塔螺(Pyramidella),它們具有幾丁質的顎,具有泵狀咽及晶桿胃,以適合於吸食多毛類及雙殼類動物的體液,寄生螺(Stylifer)是寄生於棘皮動物體壁上的壹種小型螺,其殼仍存在,足已高度退化,它的吻特別發達,以利於吸食寄主的體液及組織。改變最大的還是內殼螺(Entoconcha),它寄生於海參體內,身體已改變成蠕蟲狀,貝殼僅在幼蟲期出現,以寄主的體液為食。Enderoxenos的消化道已完全退化消失,靠體表吸收寄主的組織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