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乳制品高速發展的背後,也誕生了如“伊利、蒙牛”這樣的乳業巨頭。2019年伊利以112億,蒙牛以103億美元的年收益分別拿下全球第八,第十的桂冠,拋開中國乳制品品質問題,中國乳業堪稱是迎來了黃金二十年的發展期,但在中國乳業繁華的背後,卻隱藏著壹個掠金者,它就是壟斷中國甚至全球市場,占據90%以上無菌包裝市場——全球最大無菌包裝設備制造商“利樂”包裝。
利樂被譽為“乳業戰場背後的軍火商”,這不僅是因為利樂攫取了每盒利樂包裝牛奶利潤的3/4,也不僅因為利樂將偏安內蒙古壹隅的蒙牛、伊利推向了草原雙雄的寶座,還因為利樂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乳業的格局:鮮牛奶的淪落,以及常溫奶、復原乳和調制奶的盛行。早在20世紀80年代,利樂就開始為進入中國市場做試探,以授權技術給國營造紙廠的模式,在中國順利實現了本土登陸,此後的十幾年,利樂更是憑借著強大的商業遠見與魄力實現了中國市場的完美布局。
在那個混沌的歲月裏,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廠剛剛改制為伊利集團。而另壹巨頭蒙牛還要在六年後才會出現,那時候的中國乳業是壹沒市場,二沒技術,自身加工能力也不強,資金實力更是羸弱不堪。但相比這些時代困境而言,限制中國乳業發展的最大羈絆則是乳制品的存儲問題,牛奶在出廠後沒有合理的方式進行長期儲存,儲存期保證不了,就沒辦法將囤積的牛奶銷往更遠的地區,也就談不上發展擴張,這也是為什麽早起的乳制品品牌大多都是區域品牌。而也正是在這樣的困境之下,利樂這個擁有幾十年無菌包裝的巨頭發現了進入中國市場的最佳時機。
利樂包裝在1954年由魯本.勞辛所創立,後歷經勞辛家族幾十年的運營,利樂包裝迅速成長為全球銷售額最大的食品包裝公司。利樂的出現替代了傳統的玻璃瓶,不僅輕便易攜,還去掉了玻璃瓶回收、清洗的成本,在運輸上也減少了玻璃瓶破損所帶來的損失,並極大的提高了空間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包裝袋“無菌、密封、防潮、防紫外線”的特性,在保證牛奶風味和營養的同時,使牛奶在常溫下的保質期從幾個小時延長到數個月。在利樂包裝的加持下,牛奶實現了賣的更快更遠的訴求,同時利樂自動灌裝機極高的罐裝效率,更是可以讓企業向外拓展變得如虎添翼。利樂當時帶著這樣的優勢去跟正處於嬰兒期的中國奶廠談條件,可以說沒有哪壹家企業不為之心動,擁有利樂似乎就擁有了美好的未來。
但現實的問題,當初90年代的中國整體市場經濟實力有限,各大奶廠都面臨著壹個現實問題,那就是余糧不多,打造壹條成熟的流水線動則要上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投入,沒有幾家企業可以拿得起這份錢。但這個考驗對於利樂這個老牌商業帝國而言並不算什麽問題,處於對中國市場的前瞻性,利樂開展了“半賣半送”的中國式服務,利樂將灌裝機以虧本的低價銷售給奶廠,但會在合同中要求廠商必須在約定期間購買規定數量的包材,甚至還在壹些合同中添加排它協議,也正是依靠著“免費送設備、包材賺利潤”的模式,利樂迅速占據了中國包裝市場,銷售了1000多條無菌包裝灌裝線,從此坐收漁翁之利,賺得盆滿缽滿,並由此成為了中國乳業背後的隱形巨頭。利樂的商業手段高明之處不止於此,其實際掌權人在90年代來華考察時,對中國利樂的負責人下達了明確的命令,那就是讓中國人喝奶,而這個命令也在若幹年之後被實現。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與龐大的消費體量,利樂也逐步成長為壹個時常被忽略的隱形巨頭,“利樂”之所以容易被忽視,是因為其產品不同於可口可樂等消費品。它的身影總是隱藏在飲品公司的身後,並不直接面對消費者。但對於各大廠家而言,利樂才是其最大的支出成本。據業內人士透露,就容量為250毫升的中國飲料而言,“利樂”包裝成本占了產品出廠價的50%;就容量為1升的飲料而言,這個數字是30%。現實表明,中國的飲料企業無異於利樂公司的印鈔機,這家控制了中國95%的無菌軟包裝市場的利樂,不僅是背後的掠金者,更是壟斷巨頭。這時候各大中國牛奶和飲料企業才發現,曾經利樂的美好誘惑,現實卻是如此的痛!
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中國乳業發展環境已經今非昔比了,如今伊利蒙牛在追求規模的同時,都更看重盈利水平了,利樂替代方案已逐漸成為了各大乳業與飲料品牌著手的關鍵,掌握核心 科技 ,是壹國之本,也同樣是企業之本,雖然目前中國仍是利樂全球最大單壹市場,但這種過度依賴利樂的時代在不遠的將來必將逝去,這資本獲利最大化的原始訴求,也是中國乳業、飲料業實現百年基業的基石所在,利樂中國正在“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