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8日,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北部爆發了薩沃灣海戰,美軍南區巡羅隊大敗,澳大利亞重巡洋艦被擊沈,美“芝加哥”號巡洋艦、“帕特森”號驅逐艦被擊傷,在北區,美“阿斯托裏亞”號巡洋艦被魚雷擊中,美“文森斯”號、“阿斯托裏亞”號和“昆西”號均遭重創,相繼沈沒;“拉爾夫·塔爾伯特”號驅逐艦在警戒時也被擊沈。
8月中旬,弗萊徹領導的航空母艦特混艦隊正在瓜島的東南海域活動,擔負對所羅門群島海上交通線的保護任務。8月24日,特混艦隊擊沈日軍輕型航空母艦“龍驤”號,至此,瓜達爾夫納爾島戰役中的第二次海戰,美軍稱之為“東所羅門群島海戰”開始。此後,美“企業”號航空母艦被重創,弗萊徹的旗艦“薩拉托加”號也被擊傷,均返回珍珠港檢修。
9月,尼米茲飛往舊金山,與金上將壹起舉行會議。在那裏,尼米茲獲知哈爾西接替弗萊徹擔任高級戰術指揮官,指揮在南太平洋海區美軍全部航空母艦作戰。
9月中旬,日軍沿亨德森機場以南的山嶺發起突擊。日軍未能突破防線,並遭到重大損失。尼米茲責令海軍運輸部隊加速向瓜島運輸物資,使島上供應情況稍有好轉。而正當美軍加緊從聖埃斯皮裏圖島把海軍陸戰第7團送往瓜島時,日軍潛艇鉆入美國護衛艦中間,相繼用魚雷攻擊了航空母艦“黃蜂”號、新型戰列艦“北卡羅來納”號和驅逐艦“奧布賴恩”號。“黃蜂”號供油系統起火,被迫撤離戰場,由於火勢無法控制,只得用魚雷將其擊沈。“奧布賴恩”號爆炸後沈沒,“北卡羅來納”號在水線以下出現了巨大裂縫,不得不返回珍珠港維修。於是,美軍在整個太平洋海域能夠進行作戰任務的航空母艦只剩下“大黃蜂”號壹枝獨秀了。
9月25日,尼米茲帶領隨行人員乘“科羅納多”水上飛機離開珍珠港。9月28日下午,尼米茲乘坐的水上飛機抵達努美阿。稍事休息,他便在戈姆利的旗艦“亞爾古尼”號上召開聯席會議。
會議結束後的第二天,尼米茲乘坐B—17型轟炸機飛赴瓜達爾卡納爾島。
10月18日,被任命為南太平洋海區司令的哈爾西抵達努美阿港。在瓜島爭奪處於白熱化、登陸美軍岌岌可危的時刻,尼米茲起用這種敢打敢拼、勇於進取的將領,收到了扭轉戰局的奇效。
當哈爾西走馬上任之後,尼米茲下令向南太平洋增調大量的兵力,其中有戰列艦“印第安納”號、潛艇24艘、戰鬥機50架、轟炸機24架,以及陸軍第25師。被擊傷的“企業”號航空母艦修復後,也返回南太平洋參加戰鬥,並同位於埃斯比裏圖島以東的“大黃蜂”號航母編隊取得了聯系。
哈爾西命令包括“企業”號和“大黃蜂”號編隊在內的主力艦只在聖克魯斯群島以北地區進行巡邏,以便從側翼打擊從北面和西北面逼近瓜島的敵軍。10月26日,在聖克魯斯群島海域發生了航空母艦激戰。美“大黃蜂”號航空母艦被日軍擊沈。
為了奪得太平洋戰場的全面勝利,尼米茲就太平洋艦隊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壹整套構想。1942年底,美國已經建成或將要完工的***有22艘航空母艦,用這些艦只組成壹支史無前例的大艦隊,那時美軍將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太平洋海域。尼米茲打算以這樣壹支艦隊橫越太平洋,打開太平洋的交通中軸線。這些地方無大片陸地,只有數百個大島嶼和環礁,可以選擇許多目標作為登陸地帶及作戰基地。
與此同時,麥克阿瑟也提出了帶有鮮明個性色彩的方案。該方案建議,以陸軍為主力沿著新幾內亞進軍菲律賓群島,最終以此為基地,直搗日本本上。在壹系列陸軍為主攻的躍進中,以海軍擔任陸軍的人員護送和供給服務。
以龐大的太平洋艦隊擔任陸軍的輔助手段,使海軍成為陸軍隨意擺布的工具,這是美艦隊總司令金上將和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上將無論如何不能茍同的。尼米茲為此辯駁道,麥克阿瑟進攻日本的方案舍近求遠,耗損人員和供應,並且將曠日持久。金則認為,這是典型的麥克阿瑟主義,意在突出自己。
金返回華盛頓,向馬歇爾匯報了各司令部之間的關系問題,尤其是尼米茲的部屬哈爾西進入麥克阿瑟管轄的海區作戰之後的有關指揮問題。這是涉及到尼米茲和麥克阿瑟誰高誰下的問題。最後,參謀長聯席會議作出妥協,哈爾西在戰略上受麥克阿瑟的原則指導,戰術上則由他自己決定。
尼米茲為了使自己合理的作戰方案能夠為參謀長聯席會議和他們的各小組委員會所選中,作了許多努力。最後,華盛頓的決定傳達下來,他們接受了尼米茲的方案。麥克阿瑟雖竭力反對,也未能勸阻住最高當局。因此,尼米茲的進攻方案為主線,麥克阿瑟則繼續從南面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