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逃殺》電影版的表現方式故意做得非常浮誇,但是核心卻與另壹部非常隱晦的經典小說《蠅王》相同。
《蠅王》的情節非常簡單,簡單到知乎很多生活類的答案都比它復雜得多,也沒有什麽復雜華麗的文學技巧,但是它卻被認為是英語文學,乃至整個人類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壹。
世界大戰爆發時,政府將全國的兒童疏散到邊遠地區,壹架運輸兒童的運輸機墜毀在壹個荒島上,大人都死了,只剩下壹群小孩。荒島上有充足的水和食物,卻遠離現代文明的幹擾,如同壹個伊甸園。孩子們很快分成兩派,守序派要大家像在文明社會裏壹樣生活,飯前洗手,在固定的地方上廁所,遇到大事要開會討論;混亂派希望隨心所欲的生活。兩派為了爭奪主導權發展到武裝沖突。混亂派人多勢眾很快占了上風,在守序派即將被消滅的時候,政府派來的搜救隊找到了他們。小說結尾,搜救隊的軍官望向軍艦,等著把孩子們接回那個數億人互相殘殺的“文明世界”。
讀者不需要多高的水平就能看出小說的毒牙:混亂派說明人類脫離了文明的環境會很快變成野獸,然而守序派背後的文明世界卻在發動世界大戰,無論建立了多麽高度的文明,無論人類的足跡踏上月球還是火星,野獸終歸是野獸。
《大逃殺》的設定更加直白,不把毒牙藏在嘴裏,直接扔到觀眾臉上。昭和人指責平成人目無長幼、生活頹廢,於是把平成人送到荒島上自相殘殺,誰能泯滅人性,殺掉壹直朝夕相處的同學,誰就成為合格的“昭和人”,可以回來建設偉大祖國了。電影開篇,媒體歡天喜地地采訪上次比賽的勝利者,剛經歷了地獄的學生表情呆滯,勉強擠出壹點笑容——仿佛二戰中,政府為從中國戰場回來的戰士接風洗塵。
很多人不喜歡《大逃殺》,認為太直白,太淺顯,心破,奶味,然而導演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國王裸體走過鬧事,愚民們稱贊國王的華麗服裝,知識分子談論“國王服裝是否存在的學術問題”,只有壹個小孩跳出來說:“國王沒穿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