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自由的終極目標—心靈自由

自由的終極目標—心靈自由

自由,是壹種內心由衷的心情出發。

當做壹件事的時候,是出於自己的本心,而不是受到外界其他人、事、物的影響。即自由源於內在,而不是外在。

心靈自由意味著壹個人不必非要實現某些特定的目標,不必成為道德上的聖人,不必成為壹個有社會地位的人,也能獲得生命原生的幸福、充實、寧靜與喜悅。心靈的自由意味著不依賴特定的東西,不必勉強去符合特定的規定與規範。心靈的自由意味著心的自然流淌。心靈自由不是必然地表現為言行怪異,驚世駭俗,放蕩形骸。

莊子的自由觀

人生得道始自由,天放本真是自由,人欲自律才自由,治世人生有自由,通向自由之門:無為而無不為———組成了莊子的自由思想系統。

人生得“道”始自由。

“道”是什麽 ? 盡管它涵義深奧寬泛,但它的基本思想是道理規律———萬事萬物的構成 ,運動,變化的客觀規律。“得道”是壹個知行的統壹體。人生只有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 ,並按照事物的客觀規律去辦事,去行動,才能獲得最大的自由。莊子的這壹思想首先闡述在《逍遙遊》裏。“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辨以遊無窮 ,彼且惡手待哉?”這是人生得道始自由的經典論述。

莊子在這裏道破了人生自由的天機———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辨,駕禦事物的客觀規律。

莊子關於人生得道始自由的思想的特點可分為兩個層面、三重境界。兩個層面是指人身自由(行為自由) 和人心自由(精神自由) 。三重境界是指人身自由的三種狀態。

首先, 人身自由(行為自由) 。莊子在《逍遙遊》裏說“: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至人、神人、聖人都是得道之人 ,獲得人生自由之人 ,處於三種不同境界的自由狀態的人。無己、無功、無名,既是獲道的條件,也是獲道的三種狀態。首先是“至人無己”的人生自由態。“至人”是民眾中擁有至能至技的人 ,他們掌握了某壹領域或幾個領域的客觀規律,從而使自己在這些領域獲得最大的行為自由。“無己”,壹是指忘我專神;二是指“無己則順物 ,順物則至矣”的無自我的主觀意誌 ,順著外物的客觀規律行事,從而獲得人生的行為自由。“至人無己”的人生自由態對後世專門科技的形成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是“ 神人無功” 的自由狀態。“神人”是全面得道之人 ,莊子在《逍遙遊》中描述道“: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容熟”。“無功”壹是指得道後 ,不執著於自己的某壹事業的成功 ,而無不成功,這是自然演化之功。二是指無勞身之功,憑“神凝”(意念力) 就可達到行為的目的,使人身處於壹種神化的自由境界。“神人無功”的人生自由 態為後世人們追求神仙的自由境界提供了理想的典型。

其三是“ 聖人無名 ”的人生自由態。“聖人”當指堯舜壹類帝王以及高位當權者。他們掌握治國之道 ,在他們的統治下人們有各得其所的自由,而他們自身也獲得了人身自由。“無名”是不圖有政績的名譽 ,壹切以天下人民的自由生存為主,不圖“王”天下的王名 ,壹切以“民情”為重。如在《應帝王》中描寫道“: 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 ,而遊於無有者也。”這就是“聖人無名”的形象註釋 ,聖人無名的自由態,揭示了民情民利與聖人的人身自由的密切關系,也為人民獲得人生自由提出了社會政治理想。

人心的自由(精神自由) 。

人心的自由是說人的精神無執著、無束縛、無憂慮,在認識上看透人生,了悟天地人生的規律,以此實現心的得道,精神的逍遙遊。莊子悟得了人生的是非得失之道:其壹,看透是非心。莊子在《齊物論》裏寫道“: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壹是非,此亦壹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有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莊子提出了“齊物論”,認為世間和物質世界的因果發展、轉移是不存在是非差別的 ,是非差別是以人自己的觀點為標準來確定的,是人為的。其二,堪破生死心。莊子在《齊物論》裏說:“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這裏把生死看成是壹個互相聯系的自然過程。莊子在《大宗師》中說“: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這裏把死生看成是壹種客觀規律。莊子在《大宗師》裏認為人“是天地的委形,強調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產物。莊子在《齊物論》裏說“: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誌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不周與。”這裏莊子以夢為寓 ,揭示了生死之道———現實與理想、生與死、物質與精神互相轉化 ,圓融無別。莊子堪破了是非生死,也就破除了是非得失對人的囚禁、捆綁,使人心獲得了極大的自由。

天放本真是自由。

人們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並按客觀規律去做去想,人就可能獲得行為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卻不完全是人性的自由。人生的自由不能離開人性的自由。人性的天放本真才是徹底的人生自由。莊子對於人性的自由有他獨到的見解:

天真放任是自由。

莊子認為人的生存常性不可摧殘束縛。他在《馬蹄》裏以馬為喻說“: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紇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我善治馬 ,燒之,剔之,刻之,絡之,連之以羈絆,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摧殘束縛馬之真性 ,馬則死矣,寓意不可摧殘人之真性。莊子又說“: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壹而不黨,命曰天放。”他在這裏說出了人性自由的本質。渾壹無偏的自然天性 ,即是天真放任。完整的人性是讓人的自然天性放任。

真情無累是自由。

莊子的人性自由還指人要釋放真情,解除矯情偽飾給人帶來的負累 ,人才有自然真性,才有人性的自由。莊子在《漁父》中說:“故強哭者雖悲不哀 ;強怒者,雖嚴不威;強笑者,雖笑不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謂貴真也。其用於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飲酒則樂,處喪則悲哀”。這是說人的喜怒哀樂要自然釋放 ,不可虛偽做作,負累人生,束縛人性自由。

全生盡年是自由。

莊子了悟生死之道,從人的天性應該按照自然規律放任的思考出發,主張人的生命應享盡天年而不應“人為”損益。莊子有專門討論養生主旨的《養生主》,認為人的生命在社會上應像解牛之刀在牛體中壹樣順應生命的規律“遊刃有余”。其目的是“緣督以為經 ,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莊子在《達生》中說 :“汝得全而形軀 ,具有九竅,無中道夭於聾盲跛蹇而比於人數,亦幸矣”。莊子把全生、盡年作為萬幸之事。

人欲自律才自由。

人性的天真放任容易導致人欲的放縱。莊子的“天放”思想曾招致“放縱主義”的批評。然而莊子正是在提倡人性天放本真的同時又極力反對人欲的放縱。

人欲貪縱不自由 。莊子在《楚桑庚》中說“: 徹誌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莊子認為人的欲望貪求會擾亂人的意誌自由 ,束縛人的心靈自由,損害人的天性自由,阻塞人對大道的獲得。莊子在《齊物論》裏描述了貪欲薰心的人“: 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鬥,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這樣的人欲望交熾,他得到的是恐懼和痛苦,怎能獲得人生自由呢?

人生自由須節欲 。莊子在《達生》中對人欲放縱進行了警告“: 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戒者,過也”。這是對色欲、口欲放縱之人的告誡。

通向自由之門———無為而無不為。

莊子在《庚桑楚》中說:“正則靜 ,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這裏的“正”即事物客觀規律 ;“明”是“得道”,掌握和運用客觀規律;“虛”是主觀意誌被消解 ,壹切順從客觀規律。這樣人生就能“無為而無不為也”。“無為而無不為”,莊子的本義是:社會自然的運行變化有它本來固有的鐵定不移的不可人為改變的客觀規律,人在客觀規律面前應是無為的,只有順應客觀規律,人要幹的事,要實現的目的無不在事物的客觀規律中完成。其引申意義就見仁見智了:積極者認為是人不幹那些違反客觀規律之事,人生就能無所不為,無事不成;消極者認為人什麽事都不要幹,壹切聽從自然演化不了了之。消極論是極其荒謬的,莊子為人類開啟的是通向自由之門。

哲學家 康德的自由

康德認為,自由就是不受驅使。既不被別人驅使,也不被自己的欲念驅使。換句話說,就是妳不能是壹個工具。

奴隸社會有奴隸,他的行為要聽從主人指揮;現代社會也有奴隸,做什麽事都受金錢和利益的驅使。

人為活命要追求利益,求取金錢,是應該同情的,但同時也為我們的人心帶來了汙垢,從這個側面,又應該鄙視。無論是生存,還是利益,無論是人性的恐懼,還是貪婪,我們都被壹種莫名的力量牽著鼻子走,康德把所有這些能牽著妳走的力量叫做傾向性。康德說,凡是出於傾向性的做事,都是不自由,也是不道德的。

那怎麽才算道德呢?道德得是“絕對律令”,是無條件的,是從內心良知發出的。我做這件事並不是因為它會給我或者別人帶來什麽東西,帶來什麽益處,而僅僅是出於,我認為這件事應該做,值得去做。這才是真正的道德,也是真正的關於人的自由。這種發自本心的情願,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是唯壹邏輯自洽的道德標準。

心理學家 阿德勒的自由

阿德勒,把康德的原理應用於實際生活。他認為,在現代社會,人的壹切煩惱根源就是人際關系。為什麽現代人如此多煩惱?因為妳總想獲得別人的認可,總是從別人那裏獲取的外在標準來衡量自己。結果呢?妳就會不自由,就會煩惱生,就會處處受到別人的幹擾和縱向對比,乃至指責。

被外在認可驅使的人幹什麽都愛跟人比較。如果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就會產生自卑。本來,如果妳跟“理想的自己”比,對現在的自己感到不滿意,就會努力奮鬥,會促使自己變得優秀和進取,這是非常健康的心態。但是跟別人比,從大量心理數據看,不但不健康,而且還可能把自卑變為壹種“自卑情結”,長期影響自己的心情。壹個人到了這種地步,是不可能獲得自由的,更不可能靠近幸福。

阿德勒的應對方案:建立平等人際關系,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獲得人生自由。

阿德勒認為,人和人之間應該是獨立、平等的關系。外在的物質並不能代表什麽,我們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如果壹個人有困難,妳可以幫他,但是妳不能居高臨下地去支配他,更不能借助這種幫助來壓迫他。否則,這個人和妳都會同時變得不自由,甚至不道德。

在阿德勒的哲學思想中,如果妳是個真正信奉自由、相信人人平等的人,那妳對其他人的行為既不應該過度批評,也不應該過度表揚!因為這批評或表揚的背後,都有可能隱藏著要人為操縱別人的可能。從心理角度看,表揚和批評都是壹種判斷。別人做對了妳可以表示感謝,別人做的不對妳可以幫助,但是妳不能操縱他,不能讓他感到人格尊嚴受到了損害或壓制。這樣,他的心靈就會自由,心情會舒暢,自然也會明白自由帶給他的道德意義。

人人平等、不把人當工具,而是當做目的,這是康德提出的人的發展準則,或者是對待他人的準則,其實,這條準則並沒有如我們想象中那麽難。就像壹位作家所說,萬物萬物都是事先標號價碼的,獲取真自由也是有代價的,但這種代價卻不是價格能折算的。或許,只有當我們真正去除這種明碼標價的思想認知後,才能真正認識自由,帶領自己走向自由王國。

不在意別人是否認可,做自己的主人,發自內心的生活,這是自由的前提。

這樣的自由,需要有壹種走出去的勇氣,需要有壹種被討厭被邊緣的勇氣,更需要有壹種面對千夫所指不退卻的決心與膽識。

精神明亮的人,內心永遠不荒蕪,裏面種植著善良與感恩,自信與寬容。

這些因素在潛移默化中,讓壹個人的心靈,逐漸變得細膩而柔韌,成不驕,敗不餒,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也越來越深刻,看清了生命裏的主次與輕重。

心靈自由的人,即便經歷了苦難與磨礪,傷痛與挫敗之後,依然對人生報以寬憫的情懷,低眉莞爾間是對歲月最好的致意。

小隱於身,大隱於心,酒為欲著濁,茶為隱者清。

身處繁華不為浮華所動,只把屬於自己的每壹寸光陰,妥帖在內心最深處。

把世事紛亂淬煉成壹份恬淡,帶著身心行走的靈魂,不偏離正確軌跡,最終抵達心靈的自由,成就美好人生。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而真正的自由是心靈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