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地戲表演時要戴上木雕面具。
安順地戲是壹種流行於貴州省安順市的地方戲劇,起源於明初,由軍隊帶入並發展起來。它以村寨為單位,演員是地道的農民,通常壹個村寨有壹堂戲,演員二三十人,由“神頭”負責。
演出在每年的新春佳節和農歷七月稻谷揚花時節舉行,村民還會在建房求財、祈福求子的時候請地戲隊中的“神靈”如關羽、佘太君等去進行“開財門”、“送太子”等活動。
安順地戲的顯著特點是演員首蒙青巾,腰圍戰裙,戴假面於額前,手執戈矛刀戟之屬,隨口而唱,應聲而舞。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韻文的說唱,在壹鑼壹鼓伴奏下,壹人領唱眾人伴和,有弋陽老腔余韻,其舞主要表現征戰格鬥的打殺。
傳承價值:
安順地戲其顯武增威的歷史遺存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其劇本結構保存了宋元時期講唱文學體例的研究價值;其富古民俗民間文化因子的研究價值;其獨樹壹幟的面具工藝所突顯的美學價值;其屯堡人所獨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其慰藉英靈、驅邪納吉的宗教文化價值。
安順地戲弋陽古腔遺留的研究價值;其規範的儀式與江南地區及其他地區儀式劇比較研究的價值;其表演程式中蘊含的戲劇因子的研究價值;其發展流程在中國戲曲史上儺戲向戲劇發展過渡所占地位的研究價值。
地戲屬屯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屯堡人的其他文化現象(語言、服飾、建築、信仰、民俗、藝術等),***同構成了有600年歷史的明清遺風和江南遺韻引起海內外人士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