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小鎮東倫敦海港的壹條漁船上,壹位在當地博物館工作的年輕女孩拉蒂邁仔細地挑揀著海洋生物標本,突然她眼睛壹亮,壹個上世紀生物學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海洋探險故事拉開了序幕。
讓拉蒂邁小姐興奮的是壹條全身閃耀著逼人藍光的怪魚。與所有現存的魚類不同,這條魚身上覆蓋著堅硬的鱗片,其肉質肢體狀的魚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陸生脊椎動物的四肢。
拉蒂邁把魚運回了博物館,請人鑒定,可誰都不認識,博物館客座魚類學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聖誕節前夕的南非天氣炎熱、潮濕,魚身美麗的藍色開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這條大約1.5米長的怪魚成為壹個棘手的問題。鎮上只有太平間和食物冷凍庫具有足以容納這條大魚的冷藏設備。
在請求幫助都遭到婉言拒絕後,拉蒂邁找來了少許福爾馬林,用它將報紙浸濕後包裹魚身,以延緩魚體的變質。
12天之後,拉蒂邁的信終於到了史密斯的手中。透過拉蒂邁所畫的粗略素描,史密斯壹眼就認出,這是壹類生活在遠古時代的魚——空棘魚,它們在大約6500萬年前就同恐龍壹起滅絕了,人們對它們的了解也僅限於留在巖石上的片斷記錄。史密斯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立即拍電報給拉蒂邁,讓她精心保管標本。遺憾的是,史密斯擔心的最壞情況已經發生了。藍色的怪魚已成為壹具剝制標本,只保留下來皮膚和內部骨骼,而內部器官與組織都作為垃圾傾入印度洋中去了。
這條魚後來被命名為拉蒂邁魚。空棘魚“起死回生”的故事,很快在全世界掀起波瀾,英國《自然》雜誌在報道這壹發現時,開篇用了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的壹句話:“非洲總是可以發現新東西。”第壹條拉蒂邁魚是在南非查朗那河河口外捕獲的,當地水深約70米。為了尋找第二條拉蒂邁魚,史密斯夫婦花費了整整14年時間,走訪了非洲東海岸所有的小漁村,並四處懸賞。1952年,又是壹個聖誕節前夕,拉蒂邁魚在科摩羅群島終於再次現身。為了盡快獲得這條魚,史密斯甚至驚動了當時的南非總理,動用軍用直升飛機,最後還差點引起南非與法國間的糾紛,因為科摩羅當時是法國殖民地。以後在科摩羅海域有近200條拉蒂邁魚被捕獲。科摩羅政府贈送給中國4條,分別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古動物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標本館、上海自然博物館和北京自然博物館。1997年,在距科摩羅有半個地球遠的印度尼西亞,拉蒂邁魚再壹次被蜜月旅行中的美國青年爾德曼偶然發現,拉蒂邁魚的地理分布也成為新的需要解答的謎團。
有關追蹤拉蒂邁魚的故事很多,每壹位見過拉蒂邁魚的人,都會被它深深吸引。是拉蒂邁魚把我們帶回到逝去的年代,告訴我們4億年前我們的祖先是什麽模樣,它們在水中是怎樣生活的。
大約4.1億~3.8億年前,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是在水中漫遊的肉鰭魚類,包括人類在內的四足動物就是從這類魚中演化而來的。肉鰭魚類與形態各異、種屬繁多的輻鰭魚類,同屬於硬骨魚綱中兩個獨立的亞綱。肉鰭魚類雖然直接關系到四足動物的起源,然而現生種類卻非常有限。在拉蒂邁魚被發現之前,我們只知道3種生活在南半球的肺魚,其他資料都來自化石記錄。空棘魚是肉鰭魚類中非常保守的壹個支系,在演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們的體形幾乎沒有太大的改變。這也是史密斯根據壹張草圖就能辨認出拉蒂邁魚是空棘魚,並稱它為“活化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