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落紅”表落花意的也不勝枚舉,《全唐詩》中約26處,僅《全宋詞》中就約有91處,如:李白:《書情寄從弟邠州長史昭》“懷君芳歲歇,庭樹落紅滋”,戴叔倫《相思曲》“落紅亂逐東流水,壹點芳心為君死。”辛棄疾《摸魚兒》“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張先《天仙子》“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蘇軾《水龍吟》“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詩人們為何在當用“落花”時而棄之不用,卻鐘情於“落英”“落紅”呢?思之,不難有下面的結論:
壹、花字出現的時間比英字晚,“英”在《詩經》中就有,如《有女同車》中“有女同行,顏如舜英”,而“花”字起於北朝(見《辭源》)。
二、“落英”“落紅”與“落花”相比,前兩者雅致,後者通俗。
三、意韻不同,“落英”狀花瓣繽紛飄落之態,“落紅”盡顯花的明艷之色,這都是“落花”壹詞所不能勾畫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四、是用“落花”還是用“落紅”,或許跟作者的寫作習慣(或曰喜好)也有關。如,南唐後主李煜詞中用“花”字的就有不少,有用“落花”的,見其《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與《阮郎歸》(“東風吹水日銜山”),也有用“春花”與“花月”的,分別見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與《望江南》(“多少恨”),卻未見有用“落紅”的。宋代大詞人蘇軾詞中用“落花”的,***有十首詞,如:《木蘭花令》(“知君仙骨無寒暑”),有“落花已逐回風去”句,又如《南歌子》(“欲執河梁手”),有“惟有落花芳草、斷人腸”句;而用“落紅”的,僅有兩首,除樓主所引之外,還有《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有“落紅處處聞啼鴂”句。蘇軾詞中用“落花”比用“落紅”要多得多。可見,這與作者的寫作習慣(或曰喜好)有關。
五、“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辛棄疾《摸魚兒》) ,“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天仙子》)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蘇軾《水龍吟》)等用“落紅”而不用“落花”,原因如下:前壹處用“落紅”點染了暮春時節花兒雕謝,滿目蕭條的景象,與“惜春”的心境很融洽;中間壹處用“落紅”以色彩反襯小徑之靜,風之亂;後壹處用“落紅”比用“落花”更能表現作者對春天離去的“恨”(遺憾)!
《離騷》雲"落英",或謂菊花不落而何為落英?壹雲:"落,大也。"壹雲:"落,始也,謂始開之英。"姚寬《西溪叢語》引晉許詢詩雲:"青松凝素體,秋菊落芳英。"沈約雲:"英,葉也,言食秋菊之葉。"余讀韋應物詩雲:"掇英泛濁醪,日入會田家。"審姚說無疑矣。希望可以幫到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