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落花,落紅,落英,三者有何不同

落花,落紅,落英,三者有何不同

不同的詞語,營造的意境、意味不同。 落花,就是壹種雕零的姿態,代表淒清的意味。落英,則可以美好壹些,《桃花源記》中不就是“落英繽紛”嘛。落紅,也是指雕落的花,不壹定非是紅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而在古詩詞中“落花”意常用“落紅”、“落英”來代替。如在屈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壹句中,改用“落花”有著不同的韻味“落花”較為通俗,而“落英”較為雅致,且,“英”字屬形分析壹下——“落英”“落紅”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詩歌中“落英”出現的情況不少,《全唐詩》約有16句,《全宋詩》中約有36句,而《全宋詞》就約有26句,當然,其中也有個別句“落英”不是做唐代詩人蘇颋《和杜主簿春日有所思》“搖蕩吹花風,落英紛已積”,武元衡的《唐昌觀玉蕊花》“日暮落英鋪地雪,獻花應過九天人”,李紳《杜鵑樓》“繁艷向人啼宿露,落英飄砌怨春風” 宋代詩人胡宿的《千葉瑞荷花》“含露自知芳意在,偃風無奈落英何”,宋代詩人歐陽修的《暮春門有感》“春事已爛漫,落英漸飄揚” 陸遊《山居食每不肉戲作》“秋來更有堪誇處,日傍東籬拾落英。”秦觀《如夢令》“桃李不禁風,回首落英無限”晏幾道《浣溪沙》“涼月送歸思往事,落英飄去起新愁”等等早期有還有司馬相如《上林賦》“垂條扶疏,落英幡纚”,謝靈運《初去郡》“憩石挹飛泉,攀林搴落英。”。

以“落紅”表落花意的也不勝枚舉,《全唐詩》中約26處,僅《全宋詞》中就約有91處,如:李白:《書情寄從弟邠州長史昭》“懷君芳歲歇,庭樹落紅滋”,戴叔倫《相思曲》“落紅亂逐東流水,壹點芳心為君死。”辛棄疾《摸魚兒》“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張先《天仙子》“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蘇軾《水龍吟》“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詩人們為何在當用“落花”時而棄之不用,卻鐘情於“落英”“落紅”呢?思之,不難有下面的結論:

壹、花字出現的時間比英字晚,“英”在《詩經》中就有,如《有女同車》中“有女同行,顏如舜英”,而“花”字起於北朝(見《辭源》)。

二、“落英”“落紅”與“落花”相比,前兩者雅致,後者通俗。

三、意韻不同,“落英”狀花瓣繽紛飄落之態,“落紅”盡顯花的明艷之色,這都是“落花”壹詞所不能勾畫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四、是用“落花”還是用“落紅”,或許跟作者的寫作習慣(或曰喜好)也有關。如,南唐後主李煜詞中用“花”字的就有不少,有用“落花”的,見其《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與《阮郎歸》(“東風吹水日銜山”),也有用“春花”與“花月”的,分別見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與《望江南》(“多少恨”),卻未見有用“落紅”的。宋代大詞人蘇軾詞中用“落花”的,***有十首詞,如:《木蘭花令》(“知君仙骨無寒暑”),有“落花已逐回風去”句,又如《南歌子》(“欲執河梁手”),有“惟有落花芳草、斷人腸”句;而用“落紅”的,僅有兩首,除樓主所引之外,還有《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有“落紅處處聞啼鴂”句。蘇軾詞中用“落花”比用“落紅”要多得多。可見,這與作者的寫作習慣(或曰喜好)有關。

五、“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辛棄疾《摸魚兒》) ,“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天仙子》)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蘇軾《水龍吟》)等用“落紅”而不用“落花”,原因如下:前壹處用“落紅”點染了暮春時節花兒雕謝,滿目蕭條的景象,與“惜春”的心境很融洽;中間壹處用“落紅”以色彩反襯小徑之靜,風之亂;後壹處用“落紅”比用“落花”更能表現作者對春天離去的“恨”(遺憾)!

《離騷》雲"落英",或謂菊花不落而何為落英?壹雲:"落,大也。"壹雲:"落,始也,謂始開之英。"姚寬《西溪叢語》引晉許詢詩雲:"青松凝素體,秋菊落芳英。"沈約雲:"英,葉也,言食秋菊之葉。"余讀韋應物詩雲:"掇英泛濁醪,日入會田家。"審姚說無疑矣。希望可以幫到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