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劇,俗稱“金華戲”,浙江省地方戲曲劇種之壹。
它以金華地區為中心,流行於金華、麗水、臨海、建德、衢州、淳安以及江西東北部的玉山、上饒、貴溪、鄱陽、景德鎮等地。是高腔、昆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種聲腔的合班。
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改今稱。 [編輯本段]婺劇歷史 明清以來,金華壹帶是鹽、絲入贛和漆、瓷入浙的商業貿易地區,加之物產豐饒,故歷來是各種戲曲爭勝鬥奇之地。
明中葉流行的義烏腔形成於金華府(治今浙江金華)屬義烏縣。明末的高腔、昆腔,清初的亂彈腔,清中葉的徽戲,均曾在金華流行。
高腔有侯陽、西吳、西安、松陽之分。侯陽高腔流行於東陽、義烏壹帶,有人認為可能是義烏腔的派生,擅演武戲。
西吳高腔因在金華北鄉的西吳村開設科班而得名,其唱腔較西安高腔委婉、質樸,且多滾唱,與徽池雅調有淵源關系。西安高腔流行於衢州壹帶,衢州古稱“西安”,故名。
相傳與弋陽腔有密切關系,也有人認為可能是西平腔的遺響。其曲調字多腔少,具有壹泄而盡的特點。
以上三種,均壹人啟唱,眾人幫腔,鑼鼓助節,音調隨心入腔。 多數高腔的特點是鑼鼓助節,不管托弦,壹人啟齒,眾人相和,聲調高亢激越。
而西吳高腔及松陽高腔卻有樂隊伴奏,是我國各種高腔中特有的形式。高腔曲牌很多,不同劇目有規定的“套式”。
初用長短句詞格。劇目豐富,如《槐蔭記》、《合珠記》、《白兔記》等。
昆曲,俗稱“草昆”、“金昆”,是昆腔流傳在金華壹帶的支派。因長期流動演出於農村的草臺和廟會,以農民為主要觀眾對象,故語言較通俗,追求情節曲折,唱腔也不拘泥於四聲格腔,以演武戲、做工戲、大戲為主。
在明代之後,壹直被視為婺劇諸聲腔中的正宗。實際上是昆曲在衢州(今衢縣壹帶)、金華的壹個支流,在語言、曲調上均結合當地習慣予以簡化或改變,故稱“草昆”。
現其劇目已較少演出,部分曲調則為亂彈聲腔所吸收,如亂彈曲調中含有[昆頭][小桃紅][新水令][下山虎]等片斷。 亂彈,因專工亂彈的“亂彈班”多出自浦江縣,故又稱“浦江亂彈”。
以二凡、三五七、蘆花為主要唱調。其流行地區除金華、衢州、嚴州(治今浙江建德)外,也常在昌化、桐廬壹帶演出。
二凡具北方戲曲唱腔的特點,有人認為源出於西秦腔,也有人認為源於安徽的吹腔和四平調。三五七具有南方戲曲唱腔的特點,屬早期吹腔。
有人認為其形成與皖南的徽州、四平、太平諸腔有關。蘆花則源於吹腔壹類,系徽戲遺響。
據《中國戲曲曲藝辭典》:亂彈在婺劇中,指唱“三五七”“蘆花調”“二凡”“拔子”四個聲腔。“三五七”“蘆花調”由安徽“石碑腔”演變而來,用笛主奏,曲調華麗、流暢、舒展,唱調字少腔多,後發展為字多腔少的“疊板”。
“二凡”是秦腔傳到南方後演變而成的聲腔,在婺劇中又發展為“尺字”“小工”“正工”“凡字”四種不同屬性的曲調,又各有“倒板”“原板”“流水”“緊皮”“垛板”等不同板式,分別具有激昴、高亢、悲壯、沈郁等感情特點。“拔子”也有“倒板”“回龍”“原板”等板式。
按定調性質,壹般“二凡”與“三五七”相聯,“蘆花”與“拔子”相聯。劇目較多,如《蘆花絮》《桂芝寫狀》《雪裏梅》《珍珠衫》等。
徽戲,自皖南傳入。清末以來,大量皖人遷往金華壹帶,多數經商,徽戲隨商路流入,金華、衢州兩府本地徽班達三十余個,僅1918年前後開設的本地科班就有十余個。
婺劇徽班自成壹格,以拔子、蘆花、吹腔等老徽調為主。唱西皮、二黃,表演粗獷、潑賴、樸實、健康,劇目有《二進宮》《法門寺》《青龍會》等。
其中《火燒子都》《水擒龐德》等的表演風格,在今皮黃劇中較少見。 灘簧,相傳源出蘇州灘簧。
乾隆、嘉慶年間(1936-1820),金華已有曲藝灘簧坐唱班。有人認為,灘簧系由往來於衢州、蘭江的花船船娘賣藝帶入,先有業余坐唱班,後由婺劇藝人衍為戲曲,成為婺劇聲腔之壹。
有“浦江灘簧”、“蘭溪灘簧”、“東陽灘簧”之分。劇目有《僧尼會》《斷橋》《牡丹對課》等。
解放後整理的傳統劇目《僧尼會》《斷橋》在劇本和表演上都有新的創造。 時調,是明清以來時尚民間小戲的統稱。
有來自明清俗曲,有的屬南羅,有的為油灘,有的源於地方小調。由當地民歌、歌舞演變而成,是壹種演唱農村生活小戲的聲腔,劇目有《走廣東》《賣棉紗》《王婆罵雞》等。
以上六種聲腔,在婺劇中不是壹戲混用,而是各個聲腔都有壹批專長劇目。最初,高腔、昆腔、亂彈等獨立成班,後發展為合班,並有不同的組合。
高、昆、亂兼唱的戲班,俗稱“三合班”。以後,徽戲傳入金華壹帶,有的三合班棄高腔而兼唱徽戲,有的徽班卻兼唱亂彈。
之後,又吸收了灘簧和時調。 [編輯本段]婺劇概述 婺劇的傳統劇目十分豐富,較有影響的劇目有:《黃金印》、《孫臏與龐涓》、《三請梨花》、《斷橋》、《西施淚》和現代戲《桃子風波》等。
婺劇的表演誇張、生動、形象、強烈,講究武戲 *** ,文戲武做,所謂:“武戲慢慢來,文戲踩破臺”。由於過去服裝原無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畫的人物姿態,自具壹格。
且特。
2. 婺劇讓我們懂得什麽道理
婺劇,俗稱“金華戲”,中國浙江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壹。
它以金華地區為中心,流行於金華、麗水、臨海、建德、衢州、淳安等地。是高腔、昆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種聲腔的合班。
因金華古稱婺州,元至正二十年(1360)改稱金華。2008年6月7日,婺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婺劇是高腔、昆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六種聲腔的合班,俗稱“金華戲”。建國後,因金華古稱婺州,改稱婺劇。
婺劇的唱腔由於長期在農村草臺演出,重做輕唱,其唱腔已不如蘇昆嚴謹,著重於感情和氣氛的渲染,而不過分講究吐字運腔的功夫,甚至有的曲牌的唱詞成了“堂眾曲”,各個戲中可以自由套用。 有的曲牌如武將出場的,旦腳走場的等,都只在樂曲中表演壹番而幹脆不唱了。
有人認為婺劇的昆曲與弋陽武班有壹定關系,它的表演、鑼鼓經都與蘇昆不同,而接近高腔;大花面用“滾喉”(著重喉總發聲,很少用鼻腔***鳴),其曲牌旋律亦與蘇昆略異,裝飾較少。 婺劇的唱腔主要由二凡、三五七兩類。
二凡用小嗩吶或笛子(曲笛)以及板胡為主要伴奏樂器,並配以“牛腿琴”(又稱“金剛腿”,形似柳葉琴)。唱時以棗木(兩段六、七市寸長的木棍)與檀木梆擊節,過門往往加快壹倍。
二凡有正板、流水、緊皮(散板)等板式。正板按宮調分為尺字二凡(1=C)、正宮二凡(1=G)兩種,尺字二凡又按第壹分句的落音不同,分為六字、尺字、伍字、仕字四種樣式。
壹般地說,尺字二凡激越豪放,正宮二凡雄壯悲愴。三五七以笛子(曲笛)和板胡為主要伴奏樂器,有快、中、慢和高調、正宮之分。
它是由曲牌體向板腔體過渡的唱腔,曲調流麗、清柔、婉轉。亂彈戲抒情性強,歡快處唱三五七,激動憤慨時唱二凡,壹戲兩腔配合使用。
3. 有關於戲曲的知識
原發布者:李鳳琴
戲曲小知識
壹、戲曲主要種類簡介
1.昆曲
昆曲,又稱“昆腔”“昆劇”,是壹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昆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壹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壹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壹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壹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7.晉劇13.川劇
4. 戲劇小知識
簡介 戲劇(drama) [drama;play] 舊時專指戲曲,後用為戲曲、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等的總稱。
希臘戲劇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
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 具體含義 綜合藝術的壹種。
有兩種含義:狹義專指以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為開端,首先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繼而在世界廣泛流行的舞臺演出形式 ,英文為drama ,中國稱之為話劇。 廣義還包括東方壹些國家、民族的傳統舞臺演出形式,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戲劇、朝鮮的唱劇等。
戲劇本質 公元前4世紀,亞裏士多德在《詩學》中已經表述了對戲劇本質的認識。他認為:壹切藝術都是模仿,戲劇是對人的行動的模仿 。
2個世紀以後 ,印度的第壹部戲劇理論著作《舞論》也指明:“戲劇就是模仿。”19世紀以後,對戲劇本質的研討出現了眾說紛紜的局面,主要有觀眾說,沖突說,激變說,情境、實驗室說等。
觀眾說:認定觀眾是戲劇的必要條件 ,也是戲劇的本質所在。法國戲劇理論家F。
薩賽是這種觀念的代表,他斷言 :不管是什麽樣的戲劇作品,都是為了給觀眾看的。“沒有觀眾,就沒有戲劇”,因而,戲劇的壹切器官都必須與觀眾的欣賞相適應。
沖突說:以法國戲劇理論家布倫退爾為代表。19世紀末,布倫退爾指出:舞臺乃是人的自覺意誌發揮的場所,人物的自覺意誌的發揮必定會遇到阻礙,主體為克服阻礙就要與之鬥爭,這就構成“意誌沖突”,戲劇的本質就在於此。
美國戲劇理論家J。H。
勞森則把戲劇的本質歸之為“自覺意誌在其中發揮作用的社會性沖突”。他認為:由於戲劇是處理社會關系的,而人的自覺意誌又必須受社會必然性的制約,因而,真正的戲劇性沖突必須是社會性沖突。
這種觀念可以壹句話來表述:“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 ” 激變說:英國戲劇理論家W。
阿契爾否定布倫退爾的“沖突”說,他把小說與戲劇相比較,認為小說是“漸變”的藝術,而戲劇是“激變”( crisis ,又譯危機 )的藝術,戲劇所處理的是人的命運和環境的壹次激變,這就是戲劇本質的所在。 情境、實驗室說:早在18世紀,法國哲學家D。
狄德羅就曾把“情境”看作戲劇作品的基礎。黑格爾在談到戲劇的特性時,也曾把“情境”與“沖突”聯系在壹起,並強調情境的本體意義。
存在主義哲學家 、劇作家J。-P。
薩特把自己的劇本稱為“情境劇”,並把戲劇的對象說成是人在情境中的選擇行為。B。
布萊希特則把戲劇看作是壹種科學的方法,認為:劇院乃是檢驗人類在特定情境中行為的實驗室。 這種觀念也從壹個特定的角度界定了戲劇的本質。
戲劇起源 壹、歌舞說,此說又可析為兩種: (1)宮廷樂舞說,清代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雲:“梁時大雲之樂,作壹老翁演述西域神仙變化之事,優伶實始於此。”劉始培在《原戲》中根據古代樂舞多有妝扮人物之事實,認為“戲曲者,導源於古代樂舞者也……則固與後世戲曲相近者也。
”常任俠在《在國原始的音樂舞蹈與戲劇》中,較為系統的考察了原始音樂舞蹈的戲劇因素後認為“原始社會中的簡單的音樂舞蹈,便是後來做成完美戲劇的前軀”。周貽白的《中國戲劇史長編》將中國戲劇的最早源頭溯至“周秦的樂舞”。
(2)上古歌舞說,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開篇首句雲:“中國戲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時代的歌舞。 ”我們知道壹切藝術起源於勞動,中國的歌舞也不例外。
《書經。舜典》上說:“予擊石附石,百獸率舞。”
所謂百獸率舞,並不是像後來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樣,說是在聖人當世連百獸都來朝拜舞蹈了,這種舞是用石相擊或用手擊石來打出節秦的,那時連鼓也沒有,可見是很原始的。 到後來才有了鼓,所謂“鼓之舞之,”這就進壹步了。
這種舞可能是出去打獵以前的壹種原始宗教儀式,也可能是打獵回來之後的壹種慶祝儀式,《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
”這是戰國時代關於古代樂舞的壹種傳說。可以透過這段歌舞的描寫看出壹幅原始獵人在山林中打獵的景象:“壹面呼嘯,壹面打著、各種陶器、石器發響去恐嚇野獸,於是野獸們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終於落網了,這位原始時代的藝術家“質”(其實並不是壹個人,而是當時全體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實際來創造了狩獵舞,這時所謂的“百獸”實際是人披獸皮而“舞”的場景,不過是對於狩獵生活的愉快和興奮的回憶罷了。
當然,這時的場景都是已經藝術化了,音樂、舞蹈都是已經節奏化了的,這種舞蹈帶著濃厚的儀式性,它是響氏族的保護神或始祖祈禱,以求這次出去打獵獲得豐收,或者是打獵回來為了酬謝神祗而舉行的。但不管它是什麽儀式,也不管它披著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其實際意義,乃是壹種對於勞動的演習、鍛煉,這不光是鍛煉了獵人們的熟練程度,而且也培養了年輕的獵人,《書經。
舜典》中有命夔“典樂教胄子”的記載。
5. 戲曲知識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李鳳琴 戲曲小知識壹、戲曲主要種類簡介1.昆曲昆曲,又稱“昆腔”“昆劇”,是壹種古老的戲曲劇種。
它源於江蘇昆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2.高腔高腔,是對壹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
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壹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
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3.梆子腔梆子腔,是對壹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
它源出於山西、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壹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
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7.晉劇13.川劇。
6. 了解中國戲曲的壹般常識
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
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
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
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壹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中國戲曲,是壹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壹種標準聚合在壹起,在***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
此外還包括舞臺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壹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壹個原則,即美。
中國戲曲之特點,壹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壹定長度的故事情節。
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7. 問幾個很簡單的常識
湖南:湘劇、祁劇、花鼓戲、辰河戲等。
廣東:粵劇、潮劇等。安徽:最有名的當然就是黃梅戲了,另有廬劇,舊稱“倒七戲”,合肥周邊也有人稱“小倒戲”,是安徽省地方戲主要劇種之壹。
鳳陽花鼓戲。徽劇本來也是安徽的重要地方戲之壹,但徽班進京後已經升格為京戲。
浙江:除了最有名的越劇,還有還有紹劇、杭劇、婺劇等。湖北:楚劇、漢劇、荊州花鼓戲為主要的三大劇種,當然京劇也屬於湖北人民喜歡的劇種之壹,但不算湖北地方戲。
其它省有代表的分別有山東的呂劇,甘肅的隴劇,陜西的秦腔等等,形成了壹個百花齊放,百家***鳴的文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