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關於貝多芬悲愴第壹樂章的交響化誰能淺述壹下呢?親

關於貝多芬悲愴第壹樂章的交響化誰能淺述壹下呢?親

貝多芬作為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鍵盤樂器仍然沒有從柱式和聲裏走出來,是交響化的和聲,可以看成交響樂的鋼琴譜。不像浪漫派對於鋼琴的處理更傾向於旋律和半音化。悲愴作為貝多芬的早期中期作品感情上其實不是十分豐富,對於樂句的處理仍然趨向於海頓和莫紮特。註意“悲愴”兩個字是貝多芬自己寫的,因而在演奏時要表現出貝多芬早期的“悲愴”思想,而不能和晚期的作品如“熱情”壹概而論。

第壹樂章,分為引子,呈示部(第壹主題,第二主題)展開部,再現部。尾聲短小,或者可以說是是對引子和主部主題的再現,是全曲最高潮。

引子是這首曲子最有名的部分,除去引子也是壹首完整的奏鳴曲第壹樂章。引子的開頭可以想象成是樂隊齊奏,是貝多芬交響樂中常用手法。從第壹交響曲和第三交響曲的開頭和弦也能看出十分相像。之後引子的右手我們可以想象成木管樂器,左手可以想象是弦樂群和銅管低音。用壹種反差襯托出孤獨感。

呈示部是壹個較快的緊張旋律,十分有感染力。主部主題處理時左手想象成撥弦的心跳感,最低音壹定要穩重而平均。右手是爬升並加重緊張度的銅管樂器由弱到強,最後到達高點再慢慢下落,在爬升…這是貝多芬常用的手法,跌宕起伏。副部主題左手可以想象成圓號和木管,右手可以想象成貝斯的撥弦和弦樂或木管樂器。

個人認為最重要的交響化的地方是展開部:167小節到178小節,其中使用了不和諧的低音音響,我認為這可以看做定音鼓的滾奏。

尾聲作為全曲的高潮是貝多芬最重要的特點之壹,可以從他的交響樂作品中看到這個特點。樂曲在輝煌的和弦中結束。個人認為不能有任何處理,應用原速收束全段。在最後壹個休止小節上加延長符號意在為聽眾留下想象的空間,要給人壹種措手不及的感覺。不太認同某些浪漫派的漸慢和拖長的結束和弦的處理。這種休止符和延長符號的用法在其早期交響樂中也十分常見,如第壹交響曲第壹、第四樂章,第二交響曲第四樂章。

鍵盤樂器而交響化不僅是貝多芬的創作特色,也是時代的大方向。從巴洛克結束之後鍵盤作品與巴洛克時代有巨大的對比,無論是曲式還是處理手法上,更突出的是壹種單聲部旋律思維。器樂化的思維是最大的特點,而不再是巴洛克時期的聲部進行。畢竟巴洛克時期多以合唱為主,而到古典時期慢慢走向器樂化,鍵盤樂器的改變也就能看出了。這與交響樂的形態和結構是十分相近的。而到浪漫派則更註重的是旋律化,交響樂體裁就不吃香了,當時的貴族們更喜歡的是歌劇,是以時髦的優美的旋律和歌詞為主體的,而缺少了交響樂的聲部處理如賦格,曲式處理如奏鳴曲曲式,而變得更加簡單,樂器往往都作為伴奏,而不是“主力軍”了。因而他們的奏鳴曲就不再交響化,而是旋律化。

以上僅為個人看法,若有不足或錯誤之處希還望各位批評指正。

都是自己寫的…望采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