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外文名: Ludwig van Beethoven
國籍: 德國
出生地: 德國波恩
出生日期: 1770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 1827年3月26日
職業: 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代表作品: c小調第五交響曲、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愛格蒙特序曲等
目錄
簡介
人物生平
《回憶的逸話》童年
我行我素的形象
失聰
大師風範的天賦英雄交響曲
命運交響曲
幻想奏鳴曲
熱情奏鳴曲創作
貝多芬的朋友
芭蕾與No.7
欣然忘食的夜餐
日有進境
令敵手剽竊無門
嚴謹的作曲態度
激進的性格貝多芬與前輩
貝多芬雕塑
壹生桂冠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掙脫束縛 追求自由
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藏著熱情的火山
樂聲飛入平常百姓家
樂聖不擅人間事
最後的春雷響起了
貝多芬名言
貝多芬作品年表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壹,被尊稱為樂聖。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這是耳聾的前兆。 貝多芬26歲時聽力開始減弱,晚年失聰.他創作的音樂作品有《月光奏鳴曲》、《C小調第5交響曲》等。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祖籍佛蘭德。自幼跟從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十七歲那年,波恩宮廷資助他去維也納,也就是在這時與莫紮特有了短暫接觸。 公認的最像貝多芬Beethoven的畫像
1792年,經過海頓的指引,再次到音樂之都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他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田園》;序曲《哀格蒙特》;鋼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黎明》等等。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壹位頗具創造性的作曲家。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壹,他與海頓、莫紮特壹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他和[1]米開朗基羅、[2]列夫·托爾斯泰的壹生都經歷了各種苦難坎坷,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根據他們的人生寫成了《名人傳》。 當貝多芬19歲的時候,法國大革命爆發,給貝多芬帶來自由、平等、博愛的希望。 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壹八零五年,他唯壹的壹部歌劇創作《費德裏奧》也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舉行了首演。貝多芬被後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他的《英雄交響曲》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已經成為 貝多芬的父母
歐盟的盟歌了。 貝多芬壹生坎坷。二十六歲時聽力漸漸衰退,四十五歲時耳朵完全失聰,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是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沈默和隱退,在壹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裏,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和理想而奮臂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九《歡樂頌》最為著名),歌劇《費黛裏奧》等等。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的壹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壹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倍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亡,貝多芬實際上成了長子。他的母親第壹次嫁給壹個男仆,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這種生活奪取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從小就有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願望。他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 貝多芬16歲時剪影
芬從4歲起就整天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8歲時貝多芬首次登臺,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紮特[3]。此後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11歲發表第壹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紮特、海頓[4]等人學習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壹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壹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但是對於壹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的心無時不充滿熱情,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但是不解風情的奇麗愛太不理解他崇高的靈魂。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爾與伽侖堡伯爵結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 1803年他從灰暗中走出來,寫出了明朗樂觀的《第二交響曲》。之後更多更好的音樂在他的筆下源源不斷的湧現。《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還有優美動聽、洋溢著歡樂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絢麗多彩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壹部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終於咽下最後壹口氣,原因是肝臟病。在他臨終前突然風雪交加,雷聲隆隆,似乎連上天也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去世而哀悼!貝多芬的葬禮非常隆重,有兩萬多人自動跟隨靈柩出殯,遺體葬於聖麥斯公墓裏。而壹年之後,舒伯特去世按照其遺願葬於貝多芬墓旁,終生未婚。 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先生只在人世間停留了57年,壹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響樂9部;管弦樂幾十首(《愛格蒙特序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壹首;其他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熱情、月光、悲愴、黎明、暴風雨等最為著名);室內樂80首;歌劇1部《弗黛裏奧》;另有神劇1部;彌撒曲2首等許多作品。 年輕的貝多芬肖像
貝多芬(5張) 貝多芬的鋼琴
編輯本段《回憶的逸話》
童年
路德維希·凡· 貝多芬(13歲,1783年)
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在大部分時間裏,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從沒對家庭和氣過,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還把自己的名字給了他。 貝多芬出生地
但是當小貝多芬3歲生日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裏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壹個沒什麽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裏。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壹個小酒館裏喝酒壹直喝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壹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象壹個神童,父親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盡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壹個年輕的莫紮特。與莫紮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紮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壹個慈愛的父親和壹個被鐘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象莫紮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嘆。
我行我素的形象
貝多芬塑像
貝多芬不願做壹個客廳裏的寵兒,他寧願在自己的住所,能夠隨己意進進出出、起床、穿衣和吃東西。他喜歡按照自己的興趣為房間裏的瑣事瞎忙。有壹次,為了空氣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戶砍掉壹塊。他總是同房東們發生糾葛,總是不斷地搬家。每當他處於創作高潮時,他總是把壹盆又壹盆的水潑到自己頭上來使它冷卻,直到水浸透到樓下的房間——我們可以想象那房東和其他房客的情緒會怎樣!有時他搬家搬得是這樣的頻繁,以致他甚至不願操心把鋼琴的腿支上,幹脆就坐在地板上彈奏它。由於他每次租新房時必須簽署壹張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時為四個公寓付房租。這無疑使他花掉更多的錢,這個本來就沒有多少積蓄的音樂家,變得更加貧窮,窮困。
失聰
壹七九六年,痛苦已在叩門,它壹朝附在他身上之後便不再退隱。壹七九六年至壹八零零年,耳聾已開始他的酷刑。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自尊心使然,他竭力將自己的病情掩飾,終於壹八零壹年寫信給兩個朋友——韋格勒醫生和阿門達牧師:…“妳的貝多芬可憐至極,我最高貴的壹部分,我聽覺大大地衰退了…”失聰對他的摧殘,不僅在肉體,也在靈魂。在他的作品裏經常可以尋覓到生命的愁苦,如作品第十三號的《悲愴奏鳴曲》(壹七九九年)。失聰對於任何壹個人都是災難性的,更何況在貝多芬憑頑強的意誌花成月成月的時間拿音樂作品來換取面包的動蕩革命年代。“要以工作換取面包是壹件苦差事”。耳朵完全聾了。從壹八壹五年起,他和人們只有筆上的交往。在這悲苦的深淵裏,貝多芬謳歌著歡樂。“可惜我在戰爭裏,沒有在音樂裏那麽在行,否則我將戰敗他(拿破侖)”再悲慘的命運,也要被他的意誌征服了。
編輯本段大師風範的天賦
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的心中充滿了自由、幸福平等、博愛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烈擁護者。1798年,柏納多特將軍(1763—1844)出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多芬常到他的家裏,並和他周圍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貝多芬在柏納多特的提意下,動手寫作獻給拿破侖[5]的《第三交響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侖是摧毀專制制度、實現***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將它定名為《拿破侖·波拿巴大交響曲》。但正當他準備獻給拿破侖時,拿破侖稱帝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從學生李斯特(1784—1838)那裏得知這個消息時,怒氣沖沖地吼道:“他也不過是壹個凡夫俗子。現在他也要踐踏人權,以逞其個人的野心了。他將騎在眾人頭上,成為壹個暴君!”說著,走向桌子,把寫給拿破侖的獻詞撕個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許別人把它拾起來。過了許多日子,貝多芬的氣憤才漸漸地平息,並允許把這部作品公之於世。但他還是將詞稿上拿破侖的名字給劃掉了。1804年12月,這部交響曲在維也納羅布科維茲親王的宮廷裏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維也納劇院的第壹次公開演出, 貝多芬贊助人之壹
是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的,節目單上寫著:“壹部新的大交響曲,升D大調,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先生作,獻給羅布科維茲親王殿下。”奇怪的是,貝多芬不說是降E大調,而說是升D大調。1806年10月總譜出版時,標題頁上印著:英雄交響曲——紀念壹位偉人的遺跡,《第三交響曲》就被稱為“英雄交響曲”。
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的《c小調交響曲》(作品67號)開始的四個音符,剛勁沈重,仿佛命運敲門的聲音。這部作品因此被稱作《命運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作於1805至1808年。貝多芬在1808年11月寫給他的朋友韋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經說出:“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把我完全壓倒!”“命運敲門的聲音”在1798年所作《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之1)第三樂章中就已經出現過,以後又出現於《D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樂章、《熱情奏鳴曲》(作品57號)第壹樂章、第三《列奧諾拉》序曲(作品72號)、《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4號)等壹系列作品中。可見,通過鬥爭戰勝命運,是貝多芬壹貫的創作思想。《命運交響曲》所表現的如火如荼的鬥爭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馬麗勃蘭第壹次聽《命運交響曲》時,嚇得心驚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侖壹個舊日的衛兵,聽了第四樂章開頭的主題,禁不住跳起來喊道:“這就是皇上!”柏遼茲把《命運交響曲》中驚心動魄的鬥爭場景,看作是“奧賽羅聽信埃古的讒言,誤認黛絲德蒙娜與人私通時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認為:“盡管妳時常聽到這部交響曲,但它對妳總是有壹股不變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卻總教人感到驚恐壹樣。”1830年五、六月間,門德爾松在魏瑪逗留了兩星期,和歌德作最後壹次會晤,在鋼琴上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的第壹樂章後大為激動,他說:“這是壯麗宏偉、驚心動魄的,簡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許多人壹起演奏,還不知道會怎麽樣呢。”1841年3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贊美這部作品說:“如果妳不知道這奇妙的東西,那麽妳壹生就算什麽也沒有聽見。”他說,他在第壹樂章裏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裏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第三、第四樂章裏“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麽鼓舞人心。
幻想奏鳴曲
《月光曲》原名《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又名《幻想奏鳴曲》、《幻想朔拿大》,創作於1801年,接近於貝多芬創作的成熟期。這部作品有三個樂章:第壹樂章,那支嘆息的主題融入了他的耳聾疾患,憂郁的思緒。而第二樂章表現了那種回憶的甜夢,也像憧憬未來的藍圖。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而這部作品最美麗的,便是第壹樂章,讓人想起月光。 這首鋼琴曲之所以被稱為《月光曲》,是由於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了以後說:“聽了這首作品的第壹樂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 1803年的貝多芬
水波蕩漾的皎潔月光。”
熱情奏鳴曲創作
興德勒有壹次向貝多芬問起《D小調奏鳴曲》(作品31之2)和《F小調奏鳴曲》(作品57號)的內容時,貝多芬的回答是:“請讀莎士比亞[6]的《暴風雨》。”因此前者被稱為《暴風雨奏鳴曲》,而後者則由漢堡樂譜出版商克蘭茨(1789—1870)加上了《熱情奏鳴曲》的標題。(另壹說,“熱情”的標題是由德國鋼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賴內刻(1824—1910)所加, 英雄交響曲總譜封面
這似乎是沒有根據的。)“熱情”的標題沒有貝多芬的認可,但用於這部英雄豪邁、氣勢磅礴的作品,是相當恰切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有壹次在莫斯科聽到俄國作曲家和指揮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這首奏鳴曲後,說道:“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我願每天都聽壹聽。這是絕妙的、前所未有的音樂。我總帶著也許是幼稚的誇耀想:人們能夠創造怎樣的奇跡啊!”1870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戰爭中已經被普魯士軍隊包圍三個多月了。設在凡爾賽的普魯士國王威廉的大本營裏,鐵血宰相俾斯麥正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首腦梯也爾談判停戰條件。這天晚上,曾任德國駐意大利大使的格臺爾,在凡爾賽的壹架破舊不堪的鋼琴上,為俾斯麥演奏了《熱情奏鳴曲》。俾斯麥聽了最後壹個樂章後說:“這是整個壹代人鬥爭的嚎哭。”他是從壹個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場來領會貝多芬的“熱情”的。他曾說過:“要是我能常聽這個曲子,我的勇氣將不會枯竭”,因為“貝多芬最適合我的神經”。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說過:“我的藝術用以改善可憐的人們的命運。”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聽說他的音樂為俾斯麥利用,他壹定是死不暝目的。
貝多芬的朋友
美爾策爾(1772—1838),以發明和制造機械樂器著稱於世。1813年秋,貝多芬為美爾策爾發明的萬能琴(即機械樂隊)寫作了壹部戰爭交響曲,題為《威靈頓的勝利》或《維多利亞之戰》,描寫同年6月21日英將威靈頓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維多利亞大敗拿破侖的場景。美爾策爾曾經在溫克爾(1776—1826)發明的基礎上,創制了今天通用的節拍器。貝多芬首先采用,並按照它每分鐘所打的拍數來標明自己作品的速度。貝多芬的助聽器,也是1810年左右美爾策爾為他制作的。有壹次,貝多芬在送美爾策爾出行時,寫了首富於風趣的卡農,來歌頌拍節機的創制者。這首象征貝多芬和美爾策爾之間友誼的卡農,後來被貝多芬選進了他的第八交響曲(作品93號),成為第二樂章的主題。 申德勒是貝多芬晚年的密友。
芭蕾與No.7
瓦格納稱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為“舞蹈的極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體運動的最妙的體現”。1938年,俄國舞劇編導馬辛把這部交響曲編成了芭蕾舞,用來表現壹個寓言式的故事情節——世界的創造和毀滅:第壹樂章:創造——在創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變成了植物和動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現了男人和女人,還有危險的蛇。第二樂章:大地——地球上出現了憎恨和強暴。壹群男人和女人哀悼著被謀殺的少年。第三樂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對大地上的騷亂無動於衷,依然盡情歡樂。第四樂章:酒色和毀滅——人們沈湎於酒色。神看見他們惡劣地模仿上界的歡樂,因為憤怒而用火毀滅了世界。1938年5月,這出舞劇由巴西爾的俄國芭蕾舞團在摩納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壹次演出。
欣然忘食的夜餐
壹天,貝多芬來到壹家飯館用餐。點過菜後,他突然來了靈感,便順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譜,在菜譜的背面作起曲來。不壹會兒,他就完全沈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樣子,便不敢去打擾他,而打算等壹會兒再給他上菜。大約壹個小時之後,侍者終於來到貝多芬身邊:“先生,上菜嗎?”貝多芬如同剛從夢中驚醒壹般,立刻掏錢結賬。侍者如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先生,您還沒吃飯呢!”“不!我確信我已經吃過了。”貝多芬根本聽不進侍者的壹再解釋,他照菜單上的定價付款之後,抓起寫滿音符的菜譜,沖出了飯館。
日有進境
晚年的貝多芬有壹次聽到壹位朋友彈奏他的《c小調三十二變奏曲》。聽了壹會兒,他問道:“這是誰的作品?”“妳的。”朋友回答說。“我的?這麽笨拙的曲子會是我寫的?”然後又補充了壹句:“啊,當年的貝多芬簡直是個傻瓜!”歌德評論席勒的話,完全適用於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變化,在成長。我每次看到他時,總覺得他的知識、學問和見解比上壹次進步了。”有壹時期,貝多芬甚至想毀掉他青年時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萊苔》和《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號)。這絕不是偶然的,像貝多芬這樣,真可以說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敵手剽竊無門
貝多芬在18歲時(1788年)和波恩的勃勞寧壹家交上了朋友,這壹家的女兒埃雷奧諾勒(1772-1841)和兒子羅倫茨(1777-1798)跟貝多芬學習鋼琴。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波恩去維也納。由於離別前發生了壹場爭吵,貝多芬到了維也納以後有壹年沒有和埃雷奧諾勒通過信。1793年,他把在維也納出版的第壹部作品(其中壹部分是在波恩寫的)題獻給了埃雷奧諾勒。這部作品就是以莫紮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第壹幕中費加羅的詠嘆調為主題的小提琴和鋼琴變奏曲。1793年11月2日,貝多芬寫給埃雷奧諾勒的信裏,在談到尾聲中鋼琴部分技術艱難的顫音時說:“維也納有些人在晚上聽了我的即興演奏後,第二天就會把我的風格上有某些特色的東西記錄下來,算作他們自己的東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沒有看穿他們的這種行徑,我是不會寫這類曲子的。我知道他們的曲譜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決定先發制人。但我還有另壹個理由:我想難倒那些維也納鋼琴家,其中有幾個是我的死敵。我要用這個來回敬他們,因為我料到,我的變奏曲將會到處和那些所謂的先生們狹路相逢,使他們顯出壹副狼狽相。”不久以後,貝多芬在大庭廣眾之下演奏了這個曲子,顯示了他那高超的鋼琴技巧。
嚴謹的作曲態度
門德爾松曾經將貝多芬的壹份手稿公之於眾。在這張稿紙上,有壹處改了又改,竟貼上了十二層小紙片。門德爾松將這些小紙片壹壹揭開,發現最裏面的那個音符(即最初的構想)竟然與最外面的那個音符(第十二次改寫的)完全壹樣。想當初,我國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為壹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煞費苦心,也曾設想過幾十種方案才最終定稿。正是由於古今中外的傑出藝術家們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精神,才使後人欣賞到如此動人的藝術精品。作曲對於貝多芬而言,是壹項十分艱苦的工作。他寫作歌劇《費德裏奧》時,為其中的壹首合唱曲先後擬定過十種開頭。人們熟悉的《命運交響曲》第壹樂章的主題動機,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過十幾種不同的構想。貝多芬常常揣著筆記本,在散步時也從不忘記將突發的靈感記錄下來。
編輯本段激進的性格
貝多芬與前輩
“交響樂之父”海頓曾是貝多芬的恩師,但這對師生之間由於見解不同,常常發生不和。海頓十分欣賞貝多芬的才華,但無法容忍貝多芬那種大膽的創新精神和桀驁不馴的性格。因此,兩人的分手是遲早的事情。德國大文豪[7]歌德與貝多芬於1812年在波西米亞相會,***同度過了壹個月的時光。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並未建立起友誼。貝多芬熱烈佩服著歌德的天才,可對歌德的某些做法卻不能容忍。壹天,他們壹同出去散步。在路上遠遠看到了奧地利皇後率領著壹群皇室成員與他們相向而行,歌德不顧貝多芬的壹再勸阻,立刻恭恭敬敬地站到了路邊。貝多芬對歌德說:“您大可不必這樣做。貴族們的派頭是愚蠢的,只能顯示出他們的庸碌無能。……他們可以把勛章別在任何壹個人的胸前,但這人決不會因此變得更優秀些。他們也許能使壹個人成為七品或三品文官,但在任何時候也造就不出歌德或貝多芬來……”然而歌德不僅仍拘謹地立在路邊,而且面部開始顯現出謙卑的微笑。貝多芬意識到,無論他再說什麽都是徒勞的。於是,他擡頭挺胸繼續向前走去。結果奧地利的皇後和皇太子認出貝多芬後,反倒率先向貝多芬打招呼、脫帽致敬。當他們經過歌德身邊時,歌德卻早已脫帽鞠躬,連頭都不敢擡壹下。事後,貝多芬痛心地對歌德說:“……您對於他們過分尊敬了。”即便如此,貝多芬對歌德仍是十分崇敬的。人們在他晚年全聾時用的談話冊中發現,他不許別人用輕蔑的口吻談論歌德;並曾對人表示:為了歌德,他情願“犧牲十次性命”。然而歌德對貝多芬卻終生不能原諒,態度冷淡,有時甚至是無情的,令人十分不解。
編輯本段貝多芬雕塑
《貝多芬》,銅像,作者埃米爾·安托萬·布德爾,創作於1888年。 貝多芬面部雕像
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音樂家,壹生創作了大量不朽的音樂篇章。他在1820年時雙耳失聰,然而命運征服不了這個堅強的人,這個在藝術上反封建反專制、為自由和解放而頑強奮鬥的戰士,還繼續創作了大量充滿激情的樂曲,為全人類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布德爾十分熱愛貝多芬的音樂,在這件貝多芬的青銅頭像中傾註了極大的熱情。由於創作這件作品時,他仍在羅丹工作室工作,所以風格上與羅丹有些相似之處。整個雕塑充滿激情,線條粗獷,富於浪漫主義情調。雕像中的貝多芬似低頭冥想,又象是在專心演奏。作者善於抓住最能體現音樂家個性的外形特點加以詳細刻畫,比如貝多芬那亂蓬蓬如雄師般的頭發、緊閉的嘴唇、微簇的眉頭和下垂的眼瞼,甚至還有他不太美的大鼻子,這些都充分顯示了作曲家內心巨大的熱情,和即將爆發的力量。在雕像的底座,作者還刻了壹句話:“為人類釀造美酒的酒神”,以表達他對貝多芬的景仰之情。布德爾在不同時期***為貝多芬創作了12件不同的雕塑作品,其中這壹件是最為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