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等四部先秦儒家典籍。但在最初,《四書》並不具有目前的地位,《論語》雖已然是儒家經典的地位,但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孟子》長期以來並非經書,《大學》、《中庸》依附於《禮記》而未被彰顯。在宋代才形成了《四書》的經典地位。
《論語》是記載儒家創始人孔子傳道授業言行的壹部書,《論語》在先秦時期為諸子之壹的“子”書,並未得到太多的重視,在漢文帝時,《論語》開始由“子”升“傳”,被立於學官,置“傳記博士”,“後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在東漢時被確立為經,是“七經”之壹,但是地位並不高,排在“七經”之末,《後漢書·張純傳》中提到“七經”,李賢註曰:“七經,謂《詩》、《書》、《禮》、《樂》、《易》、《春秋》及《論語》也。”武德中(618-626 年),唐高祖李淵奉周公為先聖,孔子配享。孔子失去了聖人的地位,《論語》自然更不受重視。中唐時,有韓愈、李翺為對抗佛道復興儒學,極力推崇“道統”,孔子地位顯著提升。《六經》雖為孔子所定,然孔子自言述而不作,因此《六經》非孔子之專著,在宋儒看來,真正能體現聖人言行思想的傳世著作當是《論語》壹書。
《孟子》是記載孟子傳道施政的思想錄,《孟子》的“仁政”思想,“義利”之辨都豐富了儒家學說。 先秦的《孟子》壹直處於“子”書行列。至漢代,《孟子》由“子”升“傳”。漢文帝置《孟子》傳記博士,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說: “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路, 《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但它的地位並沒有引起廣泛***鳴。直到唐中後期,《孟子》才隨著尊孟思潮初興有了擡頭之勢。韓愈對於《孟子》升格有特殊貢獻。他所建立的“道統”說,首次把孟子的名字升到孔子之後,給予了孟子“亞聖”的地位。
《中庸》 的作者至今仍不確定,部分學者認為是子思,《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中庸》是探討性與天道與修道的重要儒家典籍,將儒家倫理學說的思辨性提到了壹個新高度。部分學者認同《大學》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所著。《大學》是壹部政治哲學的著作,它的核心是內聖外王,蘊含了由內而外的修持之道。漢代,《大學》與《中庸》壹直依附於《禮記》,並未被單獨研究。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禮記》的地位有所擡高,相應《中庸》也開始從《禮記》中突顯出來,已單獨行世。中唐韓愈和李翺就是尊《中庸》和《大學》的代表人物。韓愈《原道》中闡發《大學》之旨,從身心修養的政治意義方面反擊了佛道謬誤。李翺《復性書》,關註了儒家的心性問題,以《中庸》為主要資源,同時也對《大學》《孟子》展開闡釋。
到了宋代,程朱理學興起,對於《四書》極力推崇論說,理學五子之壹的張載充分肯定《四書》孔聖人的關系:“要見聖人,無如《論》《孟》為要。《論》《孟》二書於學者大足,只是須涵泳。……某觀《中庸》義二十年,每觀每有義,已長得壹格。《六經》循環,年欲壹觀。……學者信書,且須信《論語》《孟子》。《詩》《書》無舛雜,《禮》雖雜出諸儒,亦若無害義處,如《中庸》《大學》出於聖門,無可疑者。”
其後,二程、朱熹對於《四書》形成貢獻最巨。“爰自近世大儒河南程子實始尊信《大學》《中庸》而表章之,《論語》《孟子》亦各有論說。至新安朱子始合四書為之《四子》,《論語》《孟子》則為之註,《大學》《中庸》則為之《章句》《或問》。自朱子之說行,而舊說盡廢矣。於是《四子》者與《六經》皆並行,而教學之序莫先焉。”朱熹之後,《四書》奠定了儒家經典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