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立秋時間為9月23日04:01:44。
時間
每年9月22日至24日。
三猴
打雷開始響:古人認為打雷是因為陽氣充沛。秋分過後,陰開始旺盛,於是不打雷了。
蟲蟄戶:春分時出土的壹些昆蟲,秋分後會陸續返土,為過冬做準備。
水開始幹了:水汽沒有夏天那麽充沛了,會逐漸開始幹了,所以我們會感覺空氣越來越幹燥。
介紹
根據農歷,“立秋”是秋天的開始,結束於“初霜”,而“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初霜的90天的壹半。
入秋後,陽光直射的位置移向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但地面散失的熱量更多,氣溫下降更快。壹句農家諺語說,“壹場秋雨帶來壹場寒”,“白露落在夜裏,寒夜帶來壹個寒夜”。“八月雁門開,霜來雁腳。”東北氣溫下降早,秋分見霜不足為奇。
從秋分那天開始,氣候主要呈現三個特點: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從赤道向南半球移動,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白天逐漸變短,夜晚逐漸變長;晝夜溫差會逐漸增大,幅度會高於10。氣溫壹天天下降,壹天比壹天冷,漸漸進入深秋時節。南半球的情況正好相反。
起源
秋分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通常在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南方的氣候從這個節氣開始下降。
我國古書《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秋分陰陽各半,故晝夜既寒又夏。”秋天的“分”是“半”的意思。秋分意味著兩件事:
第壹,這壹天,太陽到達經度180度,直達地球赤道。所以晝夜24小時平分,各有12小時。世界上沒有極端的晝夜現象。入秋後,北極附近的極夜範圍和南極附近的極日範圍逐漸擴大。
第二,根據中國古代以立春、長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季節劃分,秋分落在秋季的90天之內,平分秋色。
習俗
秋天曾經是拜月的傳統節日。古語有雲:“春祭日,秋祭月”。現在中秋節來源於傳統的“祭月節”。據考證,最初的“祭月節”定在“秋分”這壹天。然而,由於這壹天在每年農歷的八月,所以不壹定會有滿月。而向月亮獻祭卻沒有它會破壞樂趣。所以後來“祭月節”就從“秋分”挪到了中秋節。
在這個秋天,中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仍然有煮湯圓的習俗。除了自己食用,還要煮二三十個不用包心的湯圓,用細細的竹簽放在田裏。這是“粘雀嘴”,意思是雀不想破壞莊稼。
秋分時節,中國很多地區都會舉行“豎蛋”的民俗活動。
很多地方在秋分吃壹種叫“野莧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叫“秋蒿”。秋天來了,全家人去摘秋菜。采摘下來的秋菜壹般和魚片壹起煮,燉出來的湯叫“秋湯”。有句順口溜說“秋湯填臟,洗肝腸。壹家人,老老少少,平安健康。”
秋季節氣已經真正入秋了。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
同時,秋季的冷暖變化也與每個人的體質和身體反應有關。預防幹冷,壹定要堅持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運動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呼吸操、叩齒、吞津液潤燥等。飲食調養方面,要多喝水,吃幹凈濕潤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制品、梨等。能起到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
健康維護
秋季節氣已經真正入秋了。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在養生中要保持陰陽平衡,保持身體“守陰陽秘”。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觀察陰陽在何處,久而平之”,陰陽之間不能有偏差。要保持體內陰陽平衡,首先要防止外邪入侵。
同時,秋季的冷暖變化也與每個人的體質和身體反應有關。預防幹冷,壹定要堅持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運動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呼吸操、叩齒、吞津液潤燥等。飲食調養方面,要多喝水,吃幹凈濕潤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制品、梨等。能起到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