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哪些?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哪些?

主要包括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號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麻山鑼鼓、新化山歌等1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澧州夯歌、安鄉硪歌、華容夾葉點子、嘉禾伴嫁歌等1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湘兒女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無論在音樂、文學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

1、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縣地方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桑植民歌起源於原始農耕時期先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歌謠,是湖南省桑植縣百姓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傳唱、累積起來的民間音樂文化品種,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桑植民歌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曲調豐富、形式多樣 。

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0 。

2、靖州苗族歌鼟

靖州苗族歌鼟,流行於湖南省西南湘黔兩省交界沿線地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鍬裏苗族在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中,模擬大自然的和聲及在生產勞動中發現的音律,經過長期的選擇與提煉,創造了獨具韻味的苗族歌鼟,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靖州苗族歌鼟時而婉轉悠揚、時而氣勢磅礴,體裁豐富、形式多樣。

2006年5月20日, 靖州苗族歌鼟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23。

3、澧水船工號子

澧水船工號子,湖南省澧縣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從《澧州誌》的記載和壹代代老船工的追憶中判斷,澧水船工號子早在明代就已產生並獲得初步發展,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澧水船工號子以反映船工們苦難生活和勞動場面為主題,沒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詞,也不需要專門從師,全憑先輩口授,代代相傳。這些號子大多因時因地因人即興而起,脫口而出。

2006年5月20日,澧水船工號子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Ⅱ-33。

4、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區流傳最廣的壹種古老的民間器樂合奏,它歷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藝精湛,表現力豐富,是土家族獨有的藝術形式。由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組成的打溜子樂隊,能將各類樂器的技巧融於壹體,並充分發揮每件樂器的演奏技藝。

壹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五人溜子”是後引進漢族吹管樂器嗩吶而成,將吹打結合,更能增添喜慶、歡樂的氣氛。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鶴峰縣文化館(鶴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土家族打溜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歌流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吉首市、鳳凰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瀘溪縣(流傳區域還包括湖南麻陽、城步、貴州省松桃縣)。

湘西苗族民歌歷史悠久,演唱的語言是湘西苗語。湘西苗歌的調式很多、曲式結構很完整、旋律獨特、節奏自由而復雜、演唱形式多樣,具濃郁的民族彩色。2008年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6、麻山鑼鼓

麻山鑼鼓是湖南寧鄉境內流傳的壹種民間吹打樂,是類似於宗教音樂和民歌的曲牌。因發源於寧鄉縣麻山而得名。最初形成於明未清初。相傳由壹雲遊僧所傳授,當時作為廟宇化齋時用的禮樂。

清光緒,宣統年間,麻山鑼鼓的音樂得到大幅度的發展和完善,形成了壹個擁有豐富曲牌的樂曲體系,具有獨特的演奏形式,音樂名稱、樂器形制和曲目內涵,並在湖南省幾個縣境內流傳開來。

7、新化山歌

新化山歌,湖南省婁底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新化山歌是漢、瑤、苗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它起源於先秦,興盛於唐宋,經明清傳承。新化山歌句式長短有致,俚俗方言襯詞較多,富於說唱風味。它可以分為高腔和平腔(低腔)兩大類 。

2008年6月7日,湖南省婁底市申報的新化山歌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