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運動的興起和影響主要在英國,它與西方,特別是英國社會日益蓑落有著直接的聯系。1973年,英國爆發經濟危機:原油價格猛漲,汽車工業幾近破產,紡織、煤碳、鋼鐵工業都陷入困境,國際貿易停滯不前,物價上漲,大量工人失業。年輕壹代對此毫無辦法,精神上受到嚴重打擊。而這個時候的樂壇卻由明星主宰了潮流。這種情況下,青少年對現實社會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朋克音樂正反映了這些青少年對現實的強烈不滿情緒,甚是絕望的心情。他們憤怒地批評社會的各個方面,而且是用大喊大叫、古怪的形象和瘋狂的舞臺行為表現出來的。
從音樂上,朋克搖滾作為搖滾樂的壹個分支,並沒有為搖滾樂帶來任何新的東西,它只是把主流搖滾中從硬搖滾到重金屬那種比較強勁的風格推向了極端。朋克反對主流搖滾中從"披頭士"以後那些進行音樂實驗和藝術創新的傾向,如技術性的器樂獨奏,搖滾樂和其他音樂相結合的嚴肅探索等。它比硬搖滾更加強調簡單、重復,強調最"基礎"的搖滾。歌詞也比硬搖滾更加直接了當、明確無誤,像華麗搖滾壹樣,朋克的意義不在音樂,而在音樂之外。他們的壹切行為都是為了引起人們的關註,使人震驚?quot;滾石"樂隊的吉他手凱思·理查德說:"在朋克中,音樂似乎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妳想惡心什麽人"。
英國最重要的朋克樂隊是成立於1975年的"性手槍"(Sex Pistols),他們創立了壹種憤怒的、反對壹切的年青人形象,以及壹種瀆神和強暴的氣氛。他們的音樂恢復了50年代最"硬"的、簡單而大聲的搖滾語言,只是更缺乏技巧和味道。主唱約翰尼·羅坦(Johnny Rotten)在加入樂隊前從未唱過歌。"性手槍"於1976年與EMI簽約,發行單曲《英國無政府》(Anarchy in the Uk)。第二年初,在倫敦"今日電視節目中接受采訪時,羅坦用粗魯、下流的語言,對有關社會傳統準則等問肆言抨擊,引來了從國會到報紙的譴責。EMI付出壹萬英磅立即解除了他們的合同。不久,"維真"唱片公司與他們簽約,並於1977年,在英國慶祝伊麗莎白二世繼承王位25周年的同時,發表了他們模仿英國國歌的同名諷剌曲《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歌中唱道:"上帝保佑女王,這個法西斯政體。在英國的夢想裏,沒有前途。沒有前途,沒有前途,沒有前途。"盡管這首歌曲到處被禁演,但卻受到"幻想破滅"的青少年無條件的支持,在英國排行榜上獲第二名。同年年底?quot;性手槍"推出他們惟壹的專輯《別擔心閹割,這裏有性手槍》(Never Mind The Bullocks,Here's The Sex Pistols)。1978年,羅坦退出"性手槍",成立了壹個新的樂隊。維希亞斯(Sid Vicious)成了"性手槍"的主要成員,他的極端主義和對整個世界的憎恨遠遠超過羅坦。同年10月,他因謀殺女友而被捕。第二年年初,在候審期間,他被發現死於吸毒過量。1979年,"性手槍"樂隊解散。
英國其他重要的朋克樂隊還有"沖撞"(the Clash)。從歌詞和行為來看,他們不像"性手槍"那樣讓人難以接受,但音樂同樣簡單、重復、猛烈,有很多尖叫和失真。1977年,他們發表了第壹張專輯《沖撞》,其中幾首歌曲對壹切都提出了抗議:煩人的工作、警察、美國、搖滾樂、暴力和種族主義。
雖然,朋克的興起和影響主要在70年代中期的英國,但從音樂和歌詞來看,類似的特點早已在美國60年代末的壹些樂隊中出現了。
還需要提到的是"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樂隊,它是由受過古典鋼琴訓練的路·裏德(Lou Reed)於1965年組織起來的,他們與米高梅唱片公司簽約,於1967年發行專輯《地下絲絨和尼科》(尼科Nico,1966年加入樂隊任主唱,1967年離隊),包括了幾首毫不隱諱地涉及吸毒和施虐狂的歌曲。1968年,推出第二張專輯《白光/白熱》(White Light /White Heat),其中,專輯標題同名曲就是壹首關於吸毒的歌曲;《禮物》(the gift)在充滿噪音的、不斷重復的音樂伴奏下,用語言說出超現實主義的、與性有關的歌詞;《雷大姐》(Sister Ray)長17分鐘,半說半唱,內容明確地與性相聯系,伴奏音樂不斷重復,且被嚴重歪曲。這張專輯在排行榜上列為第199名。作為反傳統的先鋒派樂隊,"地下絲絨"作品的內容主要強調吸毒和性。他們於1972年解散。
後來,朋克搖滾從英國傳入美國。作為壹個運動,它在美國的規模較小。而且,它不像在英國那樣是壹種政治上無政府主義的音樂,而是青少年反對他們的父母和反對他們感到格格不入的中產階級的壹種新的語言。美國主要的朋克樂隊:紐約娃娃"(New York Dolls),"雷蒙斯"(Ramones)等,代表歌手有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等。
新浪潮(New Wave)
朋克搖滾流行的時間雖然很短(約1977-1980),有人卻把它與普萊斯利、"披頭士"並列,認為是搖滾樂歷史上強調反叛精神的第三次"革命"。不管怎麽說,朋克搖滾的表現的確太極端了。可能為了逃避別人的指責,使自己不那麽被人討厭,緊接著朋克,出現了搖滾樂的壹個新名。
新浪潮的概念是模糊的。它可以看作是從朋克派生出來的壹種搖滾樂,但其目的是為了區別於那些朋克樂隊,而且力求在材料和演奏方面更具專業性。於是到了70年代末,英國很多朋克樂隊,包括"沖撞"都變成了新浪潮樂隊。英國的新浪潮代表人物是埃爾維斯·科斯特洛(Elvis Costello,生於1955年),他將多種風格與搖滾樂相結合,剔除了朋克中極端的成份,使音樂聽起來不顯得那麽喧鬧。同時他也為朋克時期英國的搖滾樂走向專業化道路(使其具有音樂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新浪潮的概念在美國用得更為廣泛,只要不是明顯的朋克或帶有先鋒派特點的都稱作新浪潮。其中,最重要的樂隊是"傳聲頭像"(Talking Heads),他們帶領其他樂隊從朋克走向新浪潮。
"傳聲頭像"由領隊戴維·伯恩(David Byrne,生於1952年)建立於1975年。他們避免奇裝異服和舞臺上的古怪行為,從現代的嚴肅音樂中吸取材料,產生壹種更加復雜的風格,歌詞經常強調個人與社會的矛盾沖突。專輯《永不熄滅》(Remain in Light,1980)采用壹種來自"簡約派"創作原則的搖滾樂風格。在器樂伴奏中,使用了非洲的復合節奏。
垃圾樂(Grunge,又譯"格倫吉" )
垃圾樂,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於美國的西雅圖,也稱"西雅圖之聲"(Seattle Sound)。
自80年代起,搖滾樂日趨商業化,在MTV和各種高技術手段的包裝下,其面目顯得新奇華麗,而內容卻變得空洞蒼白。針對這種狀況,壹些搖滾音樂家開始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力圖復興搖滾樂的本原精神。Grunge 壹詞來源於Grungy,原意為骯臟、低俗和令人討厭的意思,"垃圾樂"正是由此而來。采用這壹稱呼,也許正是為了顯示這些音樂家們對包裝華麗的商業性搖滾樂的對抗態度。
"垃圾樂"吸取了重金屬和朋克中較為粗重的搖滾樂形式,追求節奏與和聲的張力,但也時常運用固定音型、旋律化的低音線條和復雜的結構等較為精細的音樂手法。在內容上,多表現青年人在社會的壓抑下所產生的悲觀、焦慮和憤怒之情。
著名的垃圾樂樂隊有"珍珠果醬"(Pearl Jam)、"音響花園"(Sound Garden)和"涅盤"(Nirvana)等。其中?quot;涅盤"取得的成績最為突出。
"涅盤"(Nirvana)樂隊
"涅盤"樂隊的靈魂人物是科特·科本(Kurt Cobain),出生於美國華盛頓距西雅圖100英裏的阿伯丁小鎮上。開始他對"披頭士"和重金屬感興趣,但最終是朋克音樂征服了他。樂隊曾幾經易名,最終在1987年確定使用"涅盤"這個名字。1989年,他們花了600多美元錄制了專輯《漂白》(Bleach),出乎意料地成了大學電臺的熱門歌曲,***銷出了3500張。1991年9月他們的《別介意》(Nevermind)出版,這張專輯在美國行情火爆,首批銷量5萬張,壹時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景象。其中單曲《聞起來像青春的氣息》(Smells Like teen Spirit,例40)的MTV瘋狂地播放令樂隊壹時名氣大增。1992年初,這首歌曲打入美國排行榜前十名。1992年,科特·科本與"洞穴"(Hole)樂隊主唱科特尼·洛夫(Courtney Love)結婚,於1992年8月18日生下壹子。1993年,專輯《亂倫》(Incesticide)由於沒有整體性概念,因此使"涅盤"極端和矛盾的壹面得到了充分體現。1993年,樂隊的最後壹張專輯《在母體內》(In Utero)面世。這張專輯壹經推出,即打上英美兩地排行榜首位。為此"涅盤"於當年秋天舉辦了全國巡演,並在年終之際舉行了歷史上最有名的壹場"不插電"演唱會。之後,他們又赴歐洲巡演。但在羅馬期間,科特·科本又萌生了自殺的念頭(在此之前發現過類似情況)。1994年4月5日,科特·科本在西雅圖的住所開槍自殺。科本死後,其他隊員繼續活躍於搖滾樂壇,但是再也不可能有第二個"涅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