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之前,印度人就把這些各種性愛姿態的雕像坦然的展現在世人面前,讓所有的人對於性這個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著認知,女人和性在這裏達到了最完美的體現,這些雕刻不僅僅體現了印度古代高超的雕刻藝術,更體現了印度人對美的追求。印度人把性作為了哲學,更是作為了宗教予以崇拜,在他們看來,這是世界獨壹無二的愛,也因此就有了印度著名的“愛經”(KamaSutra)。據說未婚的印度女孩是要受《愛經》熏陶的,印度人對於性既保守又大膽,遊走其間,卻絲毫沒有任何的不和諧。壹切仿佛是那麽的自然,壹切都是順理成章的。印度的女孩骨子裏散發出的那種狐媚與妖嬈是不是得益於《愛經》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印度對於夫妻生活的重視卻是極少國家能與之比的,盡管他們極力的提倡禁欲,甚至很多印度男性三、四十歲以後就徹底禁欲了,近代歷史上極受崇敬的聖雄甘地,37歲那年斷然立誓禁欲,此後壹直沒有性生活,最後修煉到與年輕的侄孫女同床就寢亦無邪念的地步。印度前總理德賽在81歲時誇耀說,他自33歲就沒有過性生活了。但是印度人對於性愛與禁欲就如同壹個硬幣的兩面,壹面性視為壹種虛幻,壹種宗教超越的障礙。另壹方面實行禁欲的人被視為是有崇高道德力量的人,受到社會的高度評價。在兩良種截然相反的理論觀念中平衡而相安無事,恐怕又是印度文化的另壹個特色。另壹方面也印證了,壹個不開化,思想行為不自由的禁錮中的民族是否能產生燦爛的文明,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愛經》的作者犢子氏是在嚴格的禁欲之後才在公元四世紀左右完成的這部著作,他認為性愛是建立在男女雙方***同需求和滿足的基礎上才能完美和諧,並不單單是男性的壹種生理發泄,而女性在性愛中呈現出比男子更大的激情,從而獲得超過男性更多的快樂。他也認為性愛不是情欲的泛濫,而是要自我克制的,性愛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我無他無情無欲渾然忘我的狀態中。
印度人雖然撰寫了第壹本集“愛”與“性”為壹體的《愛經》,但他們卻總是將“愛”與“性”完全分開,認為真正的愛應該是無師自通的人類本能,無需任何指導;相反“性”卻需要強調技巧。因而,印度關於性問題的書籍中常常用最主要的篇幅來介紹“無愛的性技巧”,即使《愛經》壹書也明顯反映出這壹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