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是壹個水利專家,戰國時期韓國人,在秦始皇準備統壹六國的前夕,韓國因為擔心秦國在吞並自己,於是想了壹個消耗秦國的辦法,派出鄭國出使秦國,目的就是讓秦國修建壹條渠道。
韓國的目的是以此來消耗秦國的國力,因為修建渠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錢財等資源,如果秦國進行這項工程的話,就沒有更多的精力攻打韓國,韓國是秦國東出函谷關的第壹個國家,是最受秦國威脅的國家。
然後鄭國就出使秦國,遊說秦國同意這項工程,這項工程後來被命名為“鄭國渠”,這是壹條從連接涇水與洛水的人工渠道,全長有300多裏,工程耗資巨大,鄭國作為水利專家,當然從灌溉和農業的角度出發來遊說秦王嬴政,最終嬴政同意了鄭國的建議。
秦王嬴政之所以同意,當然是站在秦國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的,當時還是公元前246年,秦國的關中地區有涇河、渭河、洛水等河流,農業生產也是沿著河流而開發的,而遠離河流的地區農業生產就比較缺水,對秦國來說,這就是壹項促進農業生產的重大工程,雖然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錢財,但以此產生的長期影響是非常大的。
所以秦王同意了這項工程,從公元前246年開始,鄭國便在秦國開始主持修建鄭國渠,這項工程用了十年時間才完成,完成之後,關中平原由於這項水利工程的完成,就成聞名天下的糧倉,秦國壹下子擁有成都平原和關中平原兩大糧倉,這兩大糧倉為秦國統壹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鄭國的目的是疲憊秦國,而且造成的後果是秦國的關中地區變成了沃野千裏的糧倉,鄭國作為壹個水利專家確實是出色的,但是作為壹個間諜,他是不合格的,他沒有完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卻無意中完成了壹項偉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鄭國渠這壹工程可以和當時的都江堰水利樞紐相譽美,都對當地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古代完全是靠天吃飯,關中的壹大片鹽堿地因為鄭國渠修成,而引水變成了良田,鄭國的這壹功勞不僅僅利在秦國,甚至到了今天,鄭國渠還在發揮他的作用,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
所以,從韓國來看,鄭國沒有完成他的任務,反而無意中幫忙了秦國,他沒有成功。從秦國來看,鄭國幫忙了秦國完成了壹項規模龐大的水利工程,他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