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該生產要素投入數量增加到壹定程度以後,增加壹單位該要素所帶來的產量增加量是遞減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是以技術水平和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數量保持不變為條件的。此外,只有當可變投入增加到壹定程度之後,邊際產量才遞減。
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壹般指邊際效益遞減規律,在壹定時間內,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開始增加消費量時,邊際效用會增加,即總效用增加幅度大,但累積到相當消費量後,隨消費量增加而邊際效用會逐漸減少;若邊際效用仍為正,表示總效用持續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漸平緩;消費量累積到飽和,邊際效用遞減至0時,表示總效用不會再累積增加,此時總效用達到最大;若邊際效用減為負,表示總效用亦會逐漸減少。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體現的是生產要素與收益之間的反向關系。
認定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壹、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強調的是在任何壹種產品的短期生產中,隨著壹種可變要素量投入的增加,邊際產量最終必然會呈現出遞減的特征.。
二、規模報酬遞減速規律,。
產量增加的比例小於各種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嚴格來說,這不是規律,也有可能出現規模報酬不變,或者遞增的情況.。
相同的地方:都是在生產中要素投入和產量的關系 。區別:壹種是規律,壹種不是規律。
內生增長理論壹般都包含某種“規模效應”,即人口規模越大(外部性模型)、從事人力資本積累或R&D活動的人口比例越高(R&D模型),經濟增長率就越高。瓊斯(1995)首先提出了質疑,認為內生增長理論關於“規模效應”的預測與工業化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並不壹致:二戰以來,盡管各國從事研究開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數量和比例都有了巨大的提高,但經濟增長率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增加。
其它壹些學者指出,如果確實存在規模效應,那麽像印度、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必定應該具有較快的增長率,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在此之後,塞格斯特羅姆、阿爾文·揚等許多經濟學家加入了爭論的行列,並力圖構造不具有規模效應的增長模型。經濟學中的規模效應是根據邊際成本遞減推導出來的,就是說企業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混合成本則可以分解為這兩種成本,在生產規模擴大後,變動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單位產品成本就會下降,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就會上升。
規模效應因此又稱規模經濟,即因規模增大帶來的經濟效益提高,但是規模過大可能產生信息傳遞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產生“規模不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