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起義軍:
綠林軍[ 天鳳四年——建武元年(公元25年)],為新朝末年最大最重要的壹支起義軍。
新朝末年,因為王莽新政的失敗從而激化了社會矛盾。當時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人王匡、王鳳兄弟常常為饑民打抱不平,因此獲得了新市壹帶民眾的擁戴。天鳳四年,王匡、王鳳兄弟聚集饑民,發動武裝起義,以綠林山(今湖北當陽東北)為基地,被稱為“綠林軍”。綠林軍起義之後,荊州壹帶紛紛響應,從者甚眾。新朝地皇二年(公元21年),綠林軍擊敗荊州官軍,殺了州牧,隊伍急速擴大。綠林山中大疫,起義軍分兵轉移,壹路西入南郡稱下汀兵;壹路北上南陽稱新市兵,並與另壹支起義軍平林兵會合。其中新市兵在南陽收納了南陽人劉演,劉秀兄弟。新地皇四年(公元23年),綠林軍立西漢宗室劉玄為帝,恢復漢的國號,建元“更始”。接著綠林軍攻占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東北)、郾縣(今河南郾城)等地,並派兵進攻宛城,王莽遂派王邑、王尋率兵反撲,結果爆發了著名的昆陽之戰。最後王尋被殺,新莽軍主力被消滅。綠林軍隨即兵分兩路進攻洛陽和武關。更始元年(公元23)綠林軍攻取長安,王莽被殺死。同年10月劉玄北都洛陽。當時赤眉軍曾打算與劉玄聯手,但是被劉玄回絕。次年,劉玄移都長安後,起義軍發生內訌。劉玄殺害起義將領,王匡等被迫率眾歸附赤眉軍。同時,劉玄錯誤的將劉秀派到河北去招撫其他勢力,結果放虎歸山。更始二年,赤眉軍分兩路進攻更始政權。次年會師弘農(今河南靈寶北),進至華陰時立西漢宗室劉盆子為帝,年號建世。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軍攻占長安,劉玄投降,不久被絞殺。綠林軍自此覆滅。
赤眉軍[ 天鳳五年——建武三年(公元27年)],為新莽末年另壹支較大規模的起義軍。
新莽末年,天下大饑,尤其以青州壹帶最為嚴重。天鳳五年,瑯琊(今山東諸城)人樊崇在莒(今山東莒縣)率領100多名饑民起義,得到青、徐(今山東東部和江蘇北部)等州饑民響應,隊伍發展到數萬人。他們約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因把眉毛染成赤色以免作戰時與亂軍相混,故稱為“赤眉軍”。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師王匡。(王莽侄)、更始將軍廉丹率10余萬大軍鎮壓赤眉軍,在成昌(今山東東平東南)為赤眉軍所大敗。廉丹戰死。後赤眉軍轉戰於兗州(今河南省東部)壹帶。更始元年,樊崇聽聞綠林軍已破長安,本欲去與其聯合,但是不料被劉玄拒絕。不久綠林軍即發生內亂,王匡率部出逃,投降赤眉軍,使得赤眉軍力量大增。更始二年,赤眉軍分兩路進攻更始政權。次年會師弘農(今河南靈寶北),進至華陰時立西漢宗室劉盆子為帝,年號建世。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軍攻占長安,劉玄投降,不久被絞殺。這時,關中豪強地主隱匿糧食,組織武裝頑抗。建武二年(公元26)赤眉軍因糧食斷絕退出長安。次年初,在新安(今河南澠池東)、宜陽(今屬河南壹帶)遭劉秀部圍擊,樊崇被迫投降劉秀。不久,樊崇等再次起義,旋即被鎮壓,赤眉軍徹底瓦解。
2、東漢末起義軍:
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張角等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起義者頭裹黃巾,故稱"黃巾起義"。
東漢後期,政治腐敗,橫征暴斂,加之災情嚴重,民不堪命,農民紛紛奮起反抗。漢靈帝時,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張角創立"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以咒符水治病為傳道手段,利用宗教秘密宣傳組織群眾,反抗東漢暴政。十余年間,擁有徒眾數十萬,分布在青、徐、幽、冀、荊、揚、兗、豫等州,並按地域將其分為36方(部),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首領。還在京城發展道徒和收買宦官,作為起義內應。又以讖語宣揚"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準備於甲子歲(公元184)三月初五起義。當年正月,張角以大方首領馬元義負責籌調荊、揚數萬人至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作起義主力,又往來京城打探消息和聯絡徒眾,事為弟子唐周告發,致馬元義被捕車裂,京城地區與太平道關聯者千余人遭害。值此驟變,張角決定提前行動。
二月,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弟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冀州起兵,各地黃巾軍相繼而起。南陽地區首領張曼成自稱"神上使",率部攻城,殺太守;首領波才所部攻占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彭脫部活動於汝南,取召陵(今漯河東北),向潁川靠近;東郡(治今濮陽西南)蔔己部進攻蒼亭(今山東陽谷北)。各路黃巾軍聲勢浩大,發展迅猛,攻占州郡,焚燒官府,京師震動。淮南、巴蜀、涼州等地的起義也相繼爆發,震撼著東漢王朝。
漢靈帝下令赦免黨人,以緩和內部矛盾,並出宮中藏錢分賜官兵,用西園馬匹加強軍隊,又令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五營營士屯都亭,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外圍的函谷、伊闕、孟津等八關設都尉,以保衛京城。接著,命北中郎將盧植率軍攻張角,以搗毀黃巾軍中樞,又遣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率兵4萬余,鎮壓對洛陽威脅最大的潁川黃巾軍。
四月,波才領導潁川黃巾軍擊敗朱儁軍,乘勝圍攻皇甫嵩於長社(今長葛東北),使其陷入險境。後因黃巾軍依草結營,戒備不嚴,夜間被皇甫嵩趁風燒營,潰退時又與騎都尉曹操遭遇,損失甚重。次月,遭朱儁、皇甫嵩、曹操合擊,數萬人被屠殺。六月,波才退守陽翟,彭脫至汝南西華(今西華南),不久均被鎮壓。朝廷隨即派朱儁進軍南陽,皇甫嵩進攻東郡蔔己。八月,在倉亭大戰中,義軍犧牲7000余人,蔔己被俘,東郡黃巾軍失去戰鬥力。
南陽黃巾軍自三月圍攻宛城,同太守秦頡相持百余天。六月,張曼成陣亡,趙弘代為首領,隊伍迅速發展至十余萬,攻占了宛城並堅守至八月,多次粉碎朱儁及南陽、荊州地方武裝的進攻。趙弘戰死,韓忠繼為首領。朱儁佯攻城西南,而自城東北乘虛突入。韓忠退至小城,請降未成,領義軍死戰堅守。後被朱儁撤圍誘出,中埋伏而敗。韓忠投降被殺,余部推孫夏為首領,還城繼續抵抗,十壹月,遭孫堅所部官軍猛攻,率眾轉移至西鄂(今南陽北)西南,兵敗精山,萬余人慘遭殺害。
河北黃巾軍在張角領導下,不斷獲勝。三月,與盧植官軍交戰後,初有失利。張角令張寶守下曲陽(今河北晉州西),自與張梁守廣宗(今威縣東),成犄角之勢。盧植不能克。繼又擊敗東中郎將董卓的圍攻。十月,朝廷調皇甫嵩代董卓,繼續攻廣宗。此時張角病故,張梁為統帥,率部激戰,又將其擊退。後因戒備松懈,遭到夜襲,兵敗城破,張梁受害,被殺者3萬人,不降而投河者5萬余人。次月,孤城下曲陽也被皇甫嵩攻破,張寶陣亡,十余萬人遭屠殺。
黃巾軍幾支主力被鎮壓後,分散各地的余部仍堅持鬥爭。青州黃巾軍至初平三年(192)壹度擁眾數十萬;活動於西河郡(治今山西離石)白波谷壹帶的黃巾軍攻太原、河東,曾大敗董卓軍。在黃巾起義影響下興起的黑山軍,也取得多次勝利。起義軍此伏彼起,堅持鬥爭20多年。
黃巾起義目標明確,組織周密,動員廣泛,鬥誌旺盛。但起義後即失去統壹指揮,各自為戰,以分散的力量對付集中之敵,且單純防禦,被各個擊破。這壹大規模的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