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大帝的波斯戰役提供了壹個很好的古代組織有效補給的範例。與希臘人不同,亞歷山大及
其父親不信任私人企業主為軍隊提供必需品補給的主動性,而是擁有壹個為集結起來用於波斯戰役的龐
大軍隊提供補給的軍隊組織。此外,亞歷山大的父親還通過減少保障士兵的隨從數量的方法,使軍隊的
後勤需求實現了最小化。由於馬其頓人不像希臘重型步兵那樣,必須自己背負盔甲和武器,所以亞歷山
大的軍隊每4名士兵才有1名隨從。因為壹名士兵可以負重80磅進行長途行軍,所以軍隊攜行了許多自
己的包裹,但是,由於隨從較少,能夠攜帶的自身食品也較少。
需要運輸的其他軍隊物資,主要依靠馱馬和馱騾,每匹可馱載200磅左右。盡管“牲畜拉的比馱的
多”是至理名言,但比起四輪馬車和牛車來馬其頓人還是更喜歡馱載牲畜。這不僅是因為這些牲畜能夠
更容易地隨軍通過復雜地形,而且是因為古代低劣的馬具使牛車和四輪馬車比馱載牲畜的效能高不了多
少。牛軛更適合公牛,而馬或騾要拉車的話便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能,因為馬具會擠壓它們的氣管。公
牛比馬更強壯,並能用脖子有效地拉車,但是牛的性情不可靠,它比馬的耐力差,並且每小時只能走2
英裏,而馬卻能走4英裏。公牛甚至跟不上步兵每小時2.5英裏的平均行軍速度。
軍隊還需要馱載牲畜運輸諸如帳篷、攻城器具、組合工具、醫藥物品以及其他物件,軍中每50人至
少需要1頭馱載牲口。這樣,當亞歷山大跨入亞洲時,其軍隊、隨從以及其他人員總***可能有65000人;
他需要1300頭馱載牲口運載不能由人背負的裝備。
亞歷山大計劃的戰役開始時間正好是在收獲之前。過早開始戰役,他將把自己置於壹個糧倉罄盡的
國度,該國的部分人口正在饑餓中掙紮,等待著谷物的成熟。此時開始,他還能保護自己的補給船隊免
遭更強大的波斯海軍的打擊。波斯海軍擁有數千名劃手和水手,在收獲新的谷物補充其艦隊所必需的庫
存之前,他們不可能出海。進入亞洲時,亞歷山大擁有10天的谷物儲存,每人每天3磅,每頭牲口每天
10磅。他把大多數谷物儲存在船上,因為軍隊多攜帶1天的谷物,就需要另外增加1100多頭馱載牲口,
為65000名人員、6100匹戰馬、1300頭馱載牲口運送269000磅的谷物。但就是這些最初的儲備,使他
在格拉尼卡斯與波斯軍隊相遇和在安納托利亞建立起自己的控制時,不必四處掠奪。
擊敗波斯軍隊之後,部分是出於後勤原因,亞歷山大沿海岸路線推進。在那裏,他找到了高產的農
業和擁有便於收集食物的發達運輸網的城市。這樣,他通過征集或從在收獲季節食物豐富的城市購買的
方式補給了他的軍隊。沿海路線還提供了便於行軍的密集而良好的道路,這樣,軍隊每天就可以行進15
英裏,而且每周可以休息壹天。這既使士兵得到了休息,又使馱載牲口可以卸載,有時間放牧去補充它
們的食物。這條路線上還有主要河流,滿足了軍隊每天90000多加侖飲用水的供給(每人每天半加侖、每
頭牲口每天8加侖)。亞歷山大可以依靠船沿海岸從壹地向另壹地運輸補給品,甚至在圍攻壹個缺水半島
的城市時用於運水。壹條大型商船每天能夠運輸400噸物資,相當於4000頭馱載牲口的運輸量。
波斯人控制著海洋,但亞歷山大卻能依靠他的貨船沿安納托利亞海岸保持交通線,因為古代戰船在
海上只能停留有限的時間。壹條小的輕型戰船載有200名水手和劃手,用於提供戰鬥力和無風時的推動
力。但是,200人每天需要600磅食物和100加侖(800磅)水。那時船的設計是盡量使船上的每壹樣東西
達到最輕,以便提高船速,因此只能攜載有限的食物和飲水。船隊缺乏遠航的能力,只能在距岸較近的
水域,以便經常靠岸補給。壹次,馬其頓部隊通過在壹條河流的入海口沿岸巡邏的方法,趕走了波斯人
的船隊,使其不能靠岸補充飲水。壹支如此受後勤制約的船隊要實施嚴密的封鎖確實很困難。
亞歷山大在將近秋天時到達安納托利亞的西南部,並在進軍途中征服了這個國家。冬天,他把龐大
的軍隊分開疏散,這樣既有利於補給,也能夠將此國家更多的地區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第二年,他在7
月底開始進軍,這與安納托利亞中部海拔較高的地區稍後的收獲季節基本壹致。但是,他不得不在通過
這個極其缺水的荒涼地區之前預做準備。由於僅每頭馱載牲口每天就要飲用8加侖水,所以他不能指望
它們運水。
在首先確保該地區的人民臣服,並可能掌握壹些人質,以使其繼續保持忠誠之後,他派出先遣部隊
沿著預定路線出發了。這些部隊攜帶著自己的給養,並攜帶或在當地征集更多的補給品,以建立起儲藏
所。此外,還在小溪上建起了堤壩,從而使溪水增加到3倍的水量。因為,在流動的小溪中,2/3的水在
士兵能夠解渴之前就流走了。由於在當地政府的合作下做了這些準備,所以亞歷山大能夠順利通過這壹
原先既無食物又無飲水的82英裏的地區。
地圖1.2 波斯帝國(虛線為亞歷山大進軍路線)
地圖1.2 波斯帝國(虛線為亞歷山大進軍路線)
在這次沿地中海東海岸向埃及的進軍中,證明海運是不可或缺的。在對築壘港口城市提爾(Tyle)長
達7個月的圍攻期間,城市附近的壹條河流為亞歷山大的軍隊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是附近農業地區的
收成卻比軍隊谷物需求的1/10還要少。雖然馱載牲口能夠從方圓60英裏的範圍內運輸谷物,但即使在
此範圍也無法滿足攻城者的需要。水運使攻城成為可能。在收獲季節,由提爾向南進軍埃及的途中,軍
隊找到了充足的軍糧補給,但又不得不依靠水運給部隊運輸飲水。在深秋時節開始的征服埃及的過程中,
亞歷山大在尼羅河谷度過了整個冬季。
在征服龐大波斯帝國和入侵印度的漫長戰爭中,亞歷山大所遇到的後勤困難比從海利斯龐特到埃及
的行軍中所遇到的困難要大得多,但即使戰役的這壹部分也顯示出供給的重要性,並充分說明窘迫的後
勤不僅制約軍隊的運動,而且制約其在壹地的駐紮。
亞歷山大由印度返回的旅途展示了行軍會冒著多麽大的風險。他計劃沿阿拉伯海北海岸,穿過蓋得
羅西安沙漠行進,以便從船隊獲得補給。軍隊應當控制海岸,並從該地區的季節河向船隊提供飲水補給,
這些河流在夏天的雨季將被雨水充滿。但是強大的季風卷走了雨雲,使船隊無法出航。亞歷山大不能折
返,因為為了迫使當地統治者屈服,所過之處已被劫掠毀壞壹空。所以,亞歷山大被迫在只有壹點食物,
而且河流之間距離也很大的情況下,穿越150英裏的沙漠地帶。並且,據亞歷山大征服史的歷史學家記
載,在行軍中,軍隊“遇到了由很厚的砂子堆積而成的高大山脊,沙地稀松癱軟,人走上去就像走進泥
沼或是走在未經踐踏的雪地上”。只是由於非凡的領導,才使其軍隊經受住了如此殘酷的考驗。 [ 註:
阿利安,《遠征》,第6卷,第24頁,轉引自《希臘歷史學家》第2卷第583頁。 ]
士兵們“宰殺了大多數馬匹和騾子”以為食用,意味著軍隊已經沒有多少手段保持其戰鬥力了。“這
樣,許多人被沿路丟在了後面,壹些是由於疾病,而其他人則要麽因為疲勞,要麽因為炎熱,要麽因為
不能忍受幹旱饑渴。”為了避免炎熱,軍隊“基本上是夜間行軍,壹些人因為困倦而倒在路上;醒來後,
那些仍有力量的人跟蹤軍隊而去,但只有很少壹部分能夠安全地追上主力,其中的大多數都死亡在沙漠
中,就像海上偏離了航線的人”。 [ 註:阿利安,《遠征》,第6卷,第25頁,轉引自《希臘歷史學
家》第2卷第583、584頁。 ]
即使是下雨,雖然使河流充滿了流水,使幸存者免於渴死,但事實證明,它也是壹個危險的敵人。
“壹次,因為水的緣故,軍隊露營在壹條冬季會發洪水的小溪附近。大約在夜晚的第二班哨時,因為山
區下了大雨,山洪暴發,溪水猛漲,在士兵們尚未感覺之時,洪水順河而下。山洪迅猛異常,以致卷走
了隨軍行動的大多數士兵的妻子和孩子,掃蕩了皇家所有的行李以及沒有卸載的牲畜。士兵們在經過艱
苦的努力之後,才得以保全了他們自己。”在這次行軍中,亞歷山大能將其1/4的軍隊帶回來,確實是
壹個偉大的壯舉。 [ 註:阿利安,《遠征》,第6卷,第25頁,轉引自《希臘歷史學家》第2卷第584
頁。 ]
這次經驗最生動地說明了古代軍隊為什麽在計劃行軍路線時必須選擇食物和水源充足的地區,以及
為什麽必須避開在收獲之前的時期行動。他們需要當地居民的好感,但可以依靠高壓政治;不過強迫比
合作獲得的食物更少。將軍隊分散成小組,沿多條路線不同的路線行進,對保障龐大軍隊的食物供給能
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而在冬季分散軍隊則使其能夠在農產品更富足的地域籌集食物。
要靠後方的倉庫實施補給,就要依賴海運或河運,因為馱載牲口只能在半徑60英裏的範圍內攜運有
用的東西。當然,遠距離水運的運用也意味著,對於實施遠距離機動的軍隊來說,後勤組織以及用於獲
取水運的補給品的經費或權力是非常必要的。亞歷山大的波斯戰役充分說明,其嚴密組織起來的王國擁
有所有這些後勤保障必需的條件。除了壹次在沙漠中近乎災難的經歷以外,亞歷山大及其軍隊在漫長的
波斯戰役整個過程中,均保持了充足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