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昌州(重慶市轄古地名)

昌州(重慶市轄古地名)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討論

“昌”指昌州,古昌州轄永川、大足、昌元(今榮昌縣)、靜南四縣。被稱為海棠香國,最早出自南宋著名地理學家王象之《輿地紀勝》裏的《靜南誌》:昌居萬山間,地獨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頗敬重之,號海棠香國。

中文名稱

昌州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東南部,重慶市西南部,長江上遊北岸

方言

西南官話

著名景點

桂山秋月、竹溪夜雨、鐵嶺夏蓮等昌州八景

享譽

海棠香國

設立時間

幹元二年正月(758年)

唐乾元二年正月(758年),始設昌州,下轄昌元、靜南、大足三縣,“昌”指

昌州

昌州,古昌州轄永川、大足、昌元(今榮昌區)、靜南四縣。唐昌州治所首設昌元(榮昌區南部),後因瀘水蠻反叛遷靜南(今天榮昌區北部),。

公元885年(唐光啟元年),昌州由靜南縣遷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壹直是昌州州治所在縣。北宋初,昌州撤靜南縣,其地並入大足、昌元、永川等縣。

公元1001年(宋真宗鹹平四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昌州歸梓州路。

公元1283年(南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昌州廢,永川、昌元、大足等縣轄地並合州。

史載:海棠香國壹詞最早出自南宋著名地理學家王象之《輿地紀勝》裏的《靜南誌》:昌居萬山間,地獨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頗敬重之,號海棠香國。

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重慶市西南部,長江上遊北岸。

昌州八景,今又稱作永川八景,是位於中國重慶永川市境內的八個著名景點,包括桂山秋月、竹溪夜雨、鐵嶺夏蓮、八角攢青、石松百尺、聖水雙清、龍洞朝霞、梳妝臺(另壹說法,沒有梳臺,加上三河匯碧),此八景自古即為遊覽當地的文人所記述,而永川市舊名昌州,故稱作昌州八景。

大足昌州古城,海棠香國距東關轉盤,往銅梁方向約1.1公裏處。距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寶頂山約12公裏,北山石刻2公裏,處於北環東路、佛都大道、大銅路之間,北側緊鄰近200畝的“海棠森林公園”,地塊內瀨溪河自西向東穿越而過,水面寬30米以上(河道最寬處達42米),河流沿線長約1.2公裏。項目總占地面積963畝,總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

大足昌州古城

昌州。唐 幹元二年正月(758年),始設昌州,下轄昌元、靜南、大足三縣,大致在重慶的永川,大足,榮昌和四川隆昌壹帶,此地曾遍植海棠,古人常恨海棠無香,但昌州壹帶海棠卻是有香的。說以這壹代稱海棠香國,

大足石刻

永川,大足,榮昌都以棠城自稱。昌州靜南縣(和昌元縣合並成今天的重慶市榮昌區) 是其原產地,後廣泛栽種於四川的昌州嘉州等地.現在據說明後已經滅絕.不過如果是以前廣泛栽種,或許在其發源地無法找到在移栽地的山中會有所發現。昌州治所首設昌元(榮昌區南部),後因瀘水蠻反叛遷靜南(今天榮昌區北部),公元885年(唐光啟元年),昌州由靜南縣遷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壹直是昌州州治所在縣。宋時在大足城也廣植香海棠,並建有香霏閣。據史料所記,元末明玉珍據蜀,其子明升曾用

昌州

香霏閣前的香海棠來焙花茶,所以,大足也無愧號“海棠香國”。不過這是後來的事,而不是出產香海棠的源頭,故地。因此,真正的“海棠香國”之故地,當為古之靜南,今之榮昌也。”

古昌州海棠獨香,在唐代已經盛名遠播。其記載最早見於唐朝的《百花譜》:“海棠為花中神仙,色甚麗,但花無香無實。西蜀昌州產者,有香有實,土人珍為佳果。”說的是昌州海棠不但獨具異香,還有美味“佳果”。《百花譜》作者賈耽(729-805),是唐代政治家,居相位十三年,政績卓著。他更是地理學家、地圖制圖學家,著述彼豐,其功績令人稱頌。這個1200多年前昌州海棠“獨香實”的記載雖然沒有用“海棠香國”這個詞,但它確立了昌州香海棠的“最早歷史地位”。可以推定,在賈耽著書以前,昌州早已“二千裏地佳山水,無數海棠官道旁”。宰相著書立說,為昌州香海棠作了極好的宣傳。因此,到了宋代,還有鐘愛海棠的人“恨海棠無香”。這裏有個有趣的典故:受範仲淹器重的才子彭乘在《墨客揮犀》中收錄了其堂弟彭淵材的壹個“笑話”:“彭淵材聞李丹辭昌州,議者吐飯,往詢棄之之故。李驚問之,彭曰:‘昌州海棠獨香。’聞者傳笑。”彭淵材是北宋音樂家。博通群書,尤工樂律,曾獻書於朝廷,而征為協律郎。他曾說,平生無所恨,所恨者僅五事:壹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桔帶酸、三恨蒓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後來得知昌州海棠獨香,他壹生憾事少了壹件,喜不自禁,對昌州充滿無限向往之情。值得回味的是彭淵材《海棠》詩:“雨過溫泉浴妃子,露濃湯餅試何郎。”詩人用楊貴妃出浴之艷麗,喻其嬌美動人;用美男子何晏食湯餅汗出,面色更潔白,喻其色白靚麗。用兩個典故兼比海棠姿色,栩栩生。這種同時用美女、俊男“喻花”手法很少有,足見昌州香海棠之可愛。《海棠百韻》詩雲:“峨蜀地千裏,海棠花獨妍。萬株佳麗國,二月艷陽天。”佳麗國即“美女國”、“海棠香國”,昌州海棠香國已經成為人間仙境。

“海棠香國”給人無限遐想,與湖南省因自古盛產湘蓮被稱為“芙蓉國”有異曲同工之妙。“海棠香國”壹詞最早從何而來呢? “海棠香國”較早出自宋人沈立的《海棠記》:“大足治中,舊有香霏閣,號曰海棠香國。”可見,“海棠香國”這壹美譽較早屬於昌州,而非嘉州(樂山)。樂山號“海棠香國”最早見於明萬歷39年(1611年)編成的《嘉定州誌》:“州治枕海棠山,接高標之脈。甘棠樓,知州鐘振題‘海棠香國’於此。”比大足晚了五百多年。

重慶大足龍崗山北塔腳下,高聳的石崖上,刻著四個鬥大的字:“海棠香國”。當地傳說是唐代昌州府官張顏所題,不過筆者未見文字記載。還有山門楹聯雲:“海棠香國,海嘯山呼……最是淵材風雅處,勸人典郡意悠悠。”詩中“淵材”,即宋代學者彭淵材。典出宋人釋惠洪(1071-1128年)的《昌州海棠獨香》,作者釋惠洪即彭淵材之侄。

葉子奇著《草木子》又雲:“海棠惟昌州者香,故號昌為海棠香國。州治前有香霏閣。”按:葉子奇約公元1327-1390年在世,元末明初大學者。後來明人郎锳(1487-1566年)撰《七修類稿》卷四十四《事物類·香海棠》還對葉 *** 過引用。

再後來,明末清初的張岱(1597-約1689年),在其《夜航船》中也有“海棠香國”條雲:“昔有調昌州守者,求易便地。彭淵聞而止之,曰:‘昌,佳郡守也!’守問故,曰:‘海棠患,患無香,獨昌地產者香,故號海棠香國,非佳郡乎?’”

前面說的沈立《海棠記》所載“海棠香國”是不是最早的呢?應該不是。南宋歷史地理學家王象之載:“《靜南誌》《昌元縣序》:昌居萬山間,地獨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頗敬重之王象之簡介,號‘海棠香國’”。靜南縣屬古昌州,唐代758年設立,792年撤銷,從其縣誌可以推定,在公元792年前,昌州已經美名為“海棠香國”,這又比嘉州號“海棠香國”早約800年之久。

以上證據足以表明,“海棠香國”這壹美譽最早屬於昌州地區,古昌州大致就是現在重慶永川區、大足縣、榮昌區、雙橋區。古昌州海棠獨香,在唐代已經盛名遠播。其記載最早於見唐朝的《百花譜》 “海棠為花中神仙,色甚麗,但花無香無實。西蜀昌州產者,有香有實,士人珍為佳果。”說的是昌州海棠不但獨具異香,還有美味“佳果”。

何止是古昌州和嘉州美稱“海棠香國”,涼山州甘洛縣海棠鎮也有此雅號。據何萬敏先生《古城:歷史的散箋》說:“海棠是進入涼山的第壹重鎮,古代第壹關隘,彜語稱‘嘎達鋪’,唐《蠻書》稱‘達士驛’。明代時,因都司署後園中有株巨大而奇艷的海棠花樹,稱此地為‘海棠香國’,鎮名由此而得。”(載《中國西部》2005年第11期)

昌州,昌化。中。元和戶壹千壹百九。鄉七。

本漢資中縣之東境,墊江縣之西境,江陽縣之北境。皇朝乾元元年,左拾遺李鼎祚奏以山川闊遠,請割滬、普、渝、合、資、榮等六州,界置昌州,尋為狂賊張朝等所焚,州遂罷廢。大歷十年,本道使崔寧又奏復置,以鎮押夷獠。其城南憑赤水,北倚長?,極為險固。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北至上都取普州、遂州路二千五百四十裏。東北至東都三千四百裏。

正南至滬州取合江縣路三百八十裏。正北微西至普州三百八十裏。西北至資州三百裏。東北至合州三百九十裏。

貢、賦:(開元)〔元和〕貢:筒布。

管縣四:靜南,昌元,永川,大足。

靜南縣,中。郭下。乾元元年與州同置。

銅鼓山,在縣北八十裏。

赤水溪,經縣南,去縣九十步。

始龍溪,在縣東,南流屈曲五十裏合赤水溪流也。

昌元縣,中。東至州壹百二十裏。乾元元年與州同置。東接瀨皮溪,西臨耶水。

葛仙山,在縣南壹百五十裏。

瀨波溪,在縣南五十步。

永川縣,下。西至州九十裏。大歷十壹年置。東西北三面並枕侯溪水,南面接延陵英山。

大鐵山,在縣東南八十裏。

大足縣,下。西南至州六十五裏。乾元元年與州同置。東臨赤水,西枕榮山。

牛鬥山王象之簡介,在縣東南八十裏。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