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關於嶗山的歷史資料

關於嶗山的歷史資料

“嶗山” 最早見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南史·明僧紹傳》。明末黃宗昌修《嶗山誌》後,“嶗山”壹名逐漸被采用,。《神農百草》、《本草圍經》沿用“嶗山”,清黃宗昌修《嶗山誌》以後至今使用“嶗山”。

“大勞山和小勞山”出自天順聖皇後光宅元年(684年)唐李賢《後漢書註》,書中把該山北部的壹部分稱為“大勞山”,把該山西南部的壹部分稱為“小勞山”,又簡稱為“二勞山”。唐杜佑《通典》沿用“大勞山和小勞山”。

“輔唐山”出自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牛素《紀聞》,是唐玄宗時所改,時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寵,南嶽道士李華周恐玄宗貪戀世間樂事不再修道,於是勸王出京,王遂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煉丹的請求,玄宗準許,並改“牢山”為“輔唐山”。《太平廣記》沿用“輔唐山”。

金大安元年(1209年)邱處機始用“鰲山”,僅見於元、明兩代的碑記。元代道教全真龍門派的創始人邱處機到嶗山後,見嶗山背負平川,面對大海,形同巨鰲雄踞於東海萬裏碧波之上,遂作詩:“陜西名山華嶽稀,江南尤物九華奇,鰲山下枕東洋海,秀出山東人不知。”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為國師神仙後,令其掌管天下道事,眾道奉師之意,稱此山為“鰲山”。

擴展資料

西晉時期,佛教傳入嶗山地區。嶗山之佛教始於魏晉,盛於隋唐,明代又叠起高潮,清代後期漸衰。?

1959年,嶗山有法海寺、潮海院(即石佛寺)、清涼寺、菩薩廟(即文殊普賢廟)、峽口廟、 華嚴寺、毗盧庵、觀音寺和靈聖寺9座寺院。其中完好和比較完好的有華嚴寺、法海寺、觀音寺、清涼院,破舊的有潮海院(即石佛寺)、毗盧庵、靈聖寺、菩薩廟,已傾圮的有峽口廟。

嶗山佛教寺院有名可循的有32處,建於隋代之前有6座,建於唐代的有4座,建於宋代的有1座,建於明代的有16座,建於清代的有5座。

佛教節日很多,有紀念性活動,有佛制性戒法活動,還有超度性活動及順俗性活動。嶗山地區佛寺的重大節日為佛誕、觀音誕和盂蘭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