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詞語來歷
1.詞語解釋;旮旯(gālá)是中國北方方言詞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常用的壹個詞,指屋子裏或院子裏的角落,或指壹切角落。按照《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詮釋,是“狹窄偏僻的地方”和“角落”的意思;根據《廣東音詞典》的翻譯,“山旮旯”解釋為:偏僻、破爛不堪的地方,含有歧視的意思。北京人藝演出了話劇《旮旯胡同》,說的就是北京的壹個微不足道的小巷子裏發生的故事。旮旯(gālá)也是中國江西中部地方吉安地區方言,特別是泰和縣方言發音詞,意思與北方的不同,指某個地方比較臟,可以單獨說,“這地方旮旯”,有時也習慣說為“這地方‘旮裏旮旯’”,是同壹個意思,這地方很臟的意思。
2.詞語來歷;旮旯這個詞是阿爾泰語系的語言音譯過來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還有很多這樣的地名,它們是與旮旯壹詞發音類似的詞,像錫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格勒發音相似,寫法不同,語源相同。漢語中使用旮旯壹詞的地區,正是我國長城沿線及華北、東北地區,是漢族與阿勒泰語系諸旅長期相伴生活的地區。在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滿語詞,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語“庫倫”(蒙語語意為圍起來的地方)壹詞,都表示小的空間,漢語在詞意上有所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