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路在民國以前沿線均為荒僻的山溝、耕地或池塘。民國初年,金陵大學在鼓樓西南側建成。
自1933年起,該路分段陸續形成。
北京西路最早建成的壹段是寧海路至西康路540米長的路段,路幅28米,1933年至1934年配合新住宅區辟建,當時稱北平路,兩側為西式花園洋房。
抗日戰爭結束以後,1946-1947年,將北平路向西延伸590米,在南側興建美國顧問團公寓大樓(今華東飯店)。
1954年,繼續向西延伸至石頭城路,路面寬10米。當時在草場門附近修建了壹批大屋頂式樣的建築,包括72號、74號和77號(今江蘇第二師範學院)。
1958年至1959年,辟建東段的鼓樓廣場至寧海路段,全路定名為北京西路,與北京東路形成橫貫市中心的壹條幹道,同時加鋪瀝青路面。
1989年,北京西路西端的外秦淮河上修建草場門大橋,將草場門到大橋段拓建為三塊板路型,寬40米。